近日,北医三院一间手术室里像往常一样,一台机器人辅助微创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手术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台手术对北医三院心脏外科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自2021年4月以来,凌云鹏主任团队完成的第200例机器人心脏手术,标志着北医三院微创冠脉外科再上新台阶。
患者刘先生是一家企业高管,平时业务繁忙应酬多。两个月前出差时突发胸口不适,在当地医院急诊进行治疗,确诊为冠心病。症状缓解后,刘先生马上回到北京,进行了冠脉造影,结果提示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
刘先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刚过5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得了冠心病,并且病变相当严重,连放支架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做搭桥手术。在刘先生的观念中,搭桥就意味着开胸,意味着“大伤元气”、“不好恢复”、“以后再堵就没办法了”。
刘先生辗转来到北医三院凌云鹏主任的门诊。“搭桥现在不需要开胸了,有更加微创的技术,而且,搭桥材料可以有更优的选择,远期效果更好”。听了凌云鹏主任的一番话,患者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凌云鹏进行机器人心脏手术
于是,出现了开头的这一幕。凌云鹏主任主刀,为刘先生进行手术。手术应用手术机器人系统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利用原位左右乳内动脉,分别于前降支以及回旋支进行搭桥。
术后,刘先生恢复顺利,手术当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1天回到普通病房,下地活动。术后5天,刘先生顺利出院。
出院前,刘先生直夸北医三院心脏外科技术好,应用最先进的机器人微创技术帮助自己架上两根“金桥”,并且很快就能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目前,北医三院心脏外科机器人心脏手术总量以及月均手术量均跻身全国前三。心脏外科一直致力于微创冠脉外科的创新突破,201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无需劈开胸骨,即可完成全部冠脉的血运重建,切口小,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学科带头人凌云鹏主任完成微创冠脉搭桥手术逾千例,为国内完成此类手术例数最多的术者。
2020年,北医三院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打开了微创冠脉外科领域的新局面。随着技术的日益精进,逐渐由单支微创搭桥,过渡到多支全动脉化微创搭桥,目前,团队已完成近百例应用原位双乳内动脉的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术。
冠脉搭桥,桥的质量是决定远期预后的重要一环。在众多可选择的桥血管中,原位乳内动脉被誉为“金桥”,远期通畅率最高,10年通畅率可达95%以上。常规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一般采用左乳内动脉加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而大隐静脉远期通畅率远低于乳内动脉,患者几年后可能会面临桥血管闭塞的窘境。原位双乳内动脉搭桥术避免了主动脉操作,降低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原位双乳内动脉搭桥示意图
机器人手术系统对于术野镜下放大倍数高,机械臂活动自由度高,可以进行极为精细的操作,仅在左侧胸壁打3个小眼,对乳内动脉可以进行骨骼化获取,获取长度更充分,损伤概率更低,使“金桥”的质量更有保障。而传统手段正中切口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容易出现胸骨愈合不良;常规直视小切口获取双侧乳内动脉,需要牵拉胸壁及剑突,视野受限明显,获取难度大。
机器人心脏手术
此外,还可对肥胖患者、大隐静脉曲张等桥血管缺乏的患者进行更理想的个性化治疗。因为无需进行胸壁牵拉悬吊,患者术后疼痛感更轻,能更好地进行心肺康复锻炼;出血更少,减少了血制品的应用。
回顾这200例病例,每一例都是北医三院心脏外科机器人手术团队坚实的探索脚步。
机器人搭桥患者于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
手术本身只是治疗的其中一环,心脏外科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专科组,组建了机器人心脏手术快速康复团队。团队精诚合作,使“早评估、早拔管、早下地、早出院”的快速康复理念贯穿治疗始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围术期管理流程,使患者得到更优质、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心脏康复团队为患者在监护病房内进行术后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