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阖家团圆之时。然而,从武汉到神州大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使全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迅速响应,全院上下积极行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万众一心,全力战“疫”。
乔杰院长强调,战略上藐视,从战术上必须高度重视疫情的防控。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检分诊及处置工作流程加强信息互通,协调配合,确保防控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处置到位。
党委书记金昌晓指出,全体三院人,提高政治站位,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统一行动听指挥,全力做好防控和病人救治工作。同时强调,和衷共济,要有必胜的信心,相信我们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未雨绸缪 积极准备 提高认识 加强培训
1月6日(星期一)
医务处召集急诊科、感染疾病科、儿科、药剂科、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疾病预防控制科、护理部等部门,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强调相关部门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做好各项相关准备工作,并初步制定了疑似病例筛查标准和处置方案。
1月14日(星期二)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要求,医务处紧急召开会议。制订相应的诊疗和防控方案及应急预案,强调加强培训,建立疑似病例报告会诊制度,由急诊科、呼吸内科、放射科共同会诊。
1月16日(星期四)
在医院干部周例会上,向全院中层干部通报关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疫情相关情况,强调防控要点,加强相关科室标准防护。
1月19日(星期日)
付卫副院长召开紧急会议,医务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疾病预防控制科、医学工程处、总务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感染疾病科、急诊科、儿科等重点临床科室,及药剂科、检验科参加,强调进入备战状态。
建立发热门诊和儿科门急诊就诊人次及疑似病例上报机制。
1月20日(星期一)
医院启动第一例新冠肺炎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并留观。
13:00,医务处组织召开重点科室(心血管内科、消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儿科、危重医学科、急诊科、感染疾病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血液内科)医疗科主任会议,强调重视疫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7:00,医院召开疫情防控工作动员培训会。付卫副院长传达了北医会议精神。党委书记金昌晓进行了全员培训、物资、药品筹备,依法依规公布信息等工作部署,要求全院上下要坚定信心,团结协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沈宁副院长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特点、临床诊断的标准、确诊流程和治疗指导方法,强调医务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张文丽转达了上级指示精神;感染管理科张会芝主任根据医疗操作可能产生的风险,强调医务人员要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要加强病区管理;医务处胥雪冬处长介绍了《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预案(第一版)》及医院相关安排。会议同时强调做好医生、护士的备班,强调加强探视管理。医院决定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组,建立病例上报机制,成立物资组进行物资管理。全院正式进入疫情防控阶段。
1月21日(星期二)
昨日留观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今日确诊。成为我院接诊的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成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和防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下设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小组、信息管理和上报、公益捐赠、关心职工、培训和督查等一系列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防控工作。同时,成立诊疗防控专家组,强化疾病的诊疗和会诊制度,按照“科学、规范、依法、有序、高效、安全”原则,确保做到“四早”。
根据临床科室布局调整在儿科隔离区内新装采血站点系统。
1月22日(星期三)
医院发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和防控方案》(第一版)。制定《门急诊疑似病例处置流程》、《病房疑似病例处置流程》、《防控通讯录》、《会诊专家组名单及联系方式》、《防控角色分工》等指导性文件。
确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每日例会制度,并召开首次工作例会。传达上级最新防控指示和要求,听取各部门汇报;院领导多次现场办公,针对存在问题和困难快速高效协调解决。制定并下发春节假期干部离京请假、值班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和防控工作,医院召开工作部署会。医务处通报了医院相关情况;专家组副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以“科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题,详细讲解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工作;付卫副院长强调,面对防控工作,医院的综合协调能力、医务人员的恰当处置和医务人员自我保护缺一不可。科室主任、支部书记多关心自己的职工,尤其是一线医务人员。医院也一定会全力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更好地服务患者。

党院办组织春节假期行政总值班人员培训会,重点强调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和工作要点。
1月23日(星期四)
院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详细梳理标本送检、会诊等工作流程;
乔杰院长、付卫副院长等到感染疾病科实地走访查看感染疾病科门诊、留观病房等,并与一线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发热门诊流程、布局和需求,决定对感染疾病科楼内布局进行重新改造。感染疾病科将发热分诊台前置于发热门诊诊区入口处,作为新冠肺炎初筛分诊台。同时,在发热门诊二楼开辟新冠肺炎筛查专门诊室,避免具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和普通发热患者交叉感染。严格区分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设置多间隔离病房。新装采血站点系统,以及检验系统集成隔离区新增分析仪。
乔杰院长、金昌晓书记、付卫副院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调研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实验室改造工作进行部署,筹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工作。
1月24日(星期五)

北京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乔杰院长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感染疾病科、儿科、检验科等科室,现场办公,检查部署防控工作;看望慰问医务人员,并向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
内科/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负压病房收治第一例危重症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大内科派出第一批支援感染疾病科医生。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星期六)

根据新的流程,改变感染疾病科分诊台位置,加快部署机场院区防控工作。为了缩短筛查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阳性检验时间,早日实现院内监测,医工处紧急采购一台B2级别生物安全柜,连夜从大兴运回医院进行安装。克服种种困难,购置到了急需的空气消毒净化机、体温检测装置等设备耗材,并及时配置到位。门诊部紧急制订了门诊患者就医流程及疑似患者的转运流程,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乔杰院长配合北京市疾控中心拍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个人防护要点”和“拱手为礼、健康过年”公益视频,视频发布后浏览量超100万次。
1月26日(星期日)
诊区加强患者体温监测,及时疏导门诊患者,启用流行病调查表,通过微信、APP、海报、提示牌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和防护的宣传工作。为了避免患者交叉感染,门诊部紧急进行诊区调整。
1月28日(星期二)
乔杰院长等院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前往感染疾病科调研,确定相关流程及落实情况,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乔院长、付卫副院长等院领导多次进入隔离区,现场办公,指导功能分区、流程、人力、物资配备等,并从餐饮等生活方面关心着一线医务人员。
1月29日(星期三)
为做好疫情防控人力储备,医院再次号召医务人员报名参加一线抗疫工作。全院共32个临床科室、4个医技科室的1507名医护人员踊跃报名。
为有效防范疫情风险,医院对部分病房进行调整。扩展产科病房区域,确保孕产妇安全。
驰援武汉 共战疫情
1月25日,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国家援鄂医疗队的通知。医院连夜开会,部署应急医疗队人员选派和后勤物资保障,多部门联动为医疗队紧急调配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当晚,包括6名医师,1名感控专家,13名护士的20人医疗队组建完成。危重医学科副主任葛庆岗任队长,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丽、危重医学科李少云护士长任副队长,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袁晓宁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得知要组建应急医疗队的消息后,三院人纷纷主动请缨,不论是在医院工作多年的老专家,还是入职不久的年轻人,不论医生,还是护士,大家纷纷表示:“驰援武汉,义不容辞。”

当夜,总务处、工会、医工处、药剂科等部门,通宵夜战,短短4小时内,为医疗队打包完成所需的医疗物资、防护物资、生活用品和药品等。非凡的三院速度,带给医疗队员们的是三院人“家”的温暖。

1月26日10点半,在医疗队行前动员培训会上党委书记金昌晓代表医院感谢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他强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是国家队,此次与兄弟医院共赴武汉意义重大。北医三院、北大医学部、北京大学是大家的坚强后盾。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盼望大家平安归来!”

当天下午2点,医疗队集结后出发。
到达武汉后,1月29日凌晨3点,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的第一组队员已按国家救援队要求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病房开展临床工作。

目前病房已收治20余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其中有若干名重症患者。援鄂队员王军红在日记里写到:“虽然武汉夜间温度接近0℃,但穿上防护服依然汗流浃背,查看病人,整理医嘱,写病历……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职责在身 硬核请战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北医三院发热门诊、儿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日夜奋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筛查和诊疗的工作一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缓解一线人员工作压力,我院大内科立刻召开内科系统主任沟通会,根据医院的统一安排,讨论部署内科系统应急预案,迅速派出心血管内科徐昕晔副主任医师、任川主治医师、血液内科杨萍副主任医师、内分泌科田勍副主任医师、消化科田雪丽副主任医师、老年内科王征主治医师、肾内科包文晗主治医师支援感染疾病科,同时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疑似“武汉肺炎”患者、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派出血液内科万伟、内分泌科杨进、职业病科郑亦沐3名主治医师支援,并派风湿免疫科魏慧主治医师支援机场院区。同事们的加入缓解了抗疫一线科室的压力,也大大鼓舞了士气,全院上下协同作战。

在防控工作一线的感染疾病科发热门诊、呼吸科负压病房里,还有着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专业型研究生,八年制二级学科阶段的学生们,坚守岗位,积极参加医院各项临床工作,用行动诠释着医学生誓言。

1月29日,为建立后续援鄂医疗队人员梯队,并同时考虑院内重点区域的实际诊疗工作需要,医院发出倡议,号召院内医务人员积极报名,参与支援。倡议书发出后,我院医务人员满腔热血,积极报名,截止1月30日上午11时,共收到32个临床科室、4个医技科室的积极报名,总人次达1507人。报名医务人员中,有的是在春节期间一直坚守工作岗位,面对疫情,选择继续工作,志愿前往一线支援;有的是放弃春节假期,提前赶回医院,时刻准备支援一线。
“这时候,我们不上,谁上!”
“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我是老兵,我有信心,让我去!”
“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时候,就做好了准备!”
“我是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责任。”
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让我们无不为之动容,也激励着每个人用实际行动,团结一心,面对疫情。
全院行动 众志成城
“有大三院做后盾,我们一定能完成任务!”援鄂医疗队队长葛庆岗医生的信心来自于全院上下的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互帮互助。
全国疫情的发展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医院抗疫一线科室也牵动着全院职工的心。全院各科室、各部门通力合作,从支援抗疫一线科室、应急预防制定、物资保障、安全防护等方面为临床一线提供全方位支持,做到即收即办,大力推进诊疗流程优化。

放射科、检验科医务人员与发热门诊、急诊等科室并肩作战,协助临床完成了发热及其他就诊病例的筛查工作,向临床提供有力的辅助诊断指标。
检验科、医务处、医工处、总务处、感染管理科等科室一起加班加点改造现有实验室,积极为安全开展核酸检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现已完成生物安全柜(II级B2型)、新风系统、排风系统的安装,各项防护装备已到位,待专家评估合格后即可开展核酸检测。
自北京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以来,总务处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医院医疗工作顺利开展,增强班组值守人员力量,按照医院感控要求,认真落实应急防控方案。对基层保洁、洗衣、食堂配餐等相关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培训和区域消毒等指导工作。1月28日医院紧急下令,需要将感染疾病科地下一层改造为轻症病人的隔离病房,总务处迅速做出响应,仅用24小时顺利完成改造工程。同时,对感染疾病科地上一层肝炎门诊消毒并加装门禁改造成工作人员休息区,对部分区域进行隔断改造,为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区域,紧急投入使用提供有力保障。为紧急解决医院200余名学生返京住宿事宜,总务处仅利用3天时间,克服了时间短、物资不足、搬运人力紧缺等诸多困难,累计配置完成239张住宿床位。
疾病预防控制科制定并不断更新医院诊疗与防控方案,强化重点科室全员培训,及时上报疫情信息,协助疾控部门积极排查可疑病例、疑似和确诊患者采样、流调及检测工作;撰写完成门诊及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表、温馨提示信息、居家隔离注意事项等。
感染管理科医务人员为重点科室、援鄂队员,医生、护士、医学生们一遍一遍讲解感控重点,亲自示范防护服穿脱,力争医务人员“零感染”,宣传中心协助其完成“防护服穿脱流程”培训视频,连夜剪辑、后期制作,为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进行科学、安全的防护提供指导。
医院先后发布《医务人员教您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北医三院官方线上咨询app,随时随地与专家一对一交流》等科普文章,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护、科学就诊。发布《目的地:武汉!北医三院20人应急医疗队出征》、《北医三院医疗队在武汉 | 首日:实地考察、感控培训......临时党支部》等文章,实时通过微博、今日头条对援鄂医疗队和我院医务人员工作进展和感人事迹进行报道,联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网、新华网等媒体进行报道,讲述抗击疫情中的三院故事。

将温暖送到职工心里。1月30日,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刘东明、副院长宋纯理带领医院关心职工工作小组成员及院工会全体人员,看望并慰问急诊科、感染疾病科、儿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一线科室的职工。院工会还将陆续将一些生活日用品送到援鄂医疗队队员家中,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院内微信群里,院内职工对一线科室和援鄂医疗队时刻关注,一个个温暖的问候,一个个设身处地的建议,一次次的鼓励和赞扬,给了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巨大的勇气和信心。
每一个人都在牵挂,每一个部门都在行动,有的人取消了春节回家的车票,有的人取消了外出旅行的计划,有的人还在吃着年夜饭就匆匆赶来医院,有的人瞒着父母悄悄报名前往武汉……
国有难,北医三院召必应,战必胜。疫情就是命令,号角已经吹响,经历非典洗礼、出色完成抗击非典任务的北医三院人,再一次肩负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责,上下一心,全院行动,誓必打赢防控疫情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