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三院要闻 > 正文

北医三院科研成果荣获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作者:科研处综合 来自:科研处 时间:2023-01-10 文章点击率:

2022年1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关于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院研究团队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奖项,对为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2021年度共授奖207项(含人物奖16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7项、二等奖112项。

获奖项目介绍

乔杰院士牵头完成的《卵成熟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新策略研究》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团队成员:乔杰、庞艳莉、赵越、姜长涛、严杰、齐新宇、严智强、李蓉、袁鹏、闫丽盈、王洋、王颖、王丽娜、甄秀梅、刘平

1乔院_副本.jpg

第一完成人:乔杰院士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生育危机,育龄人群不孕症患病率高达17.6%,影响约5000万夫妇。卵成熟障碍是疑难不孕症重要病因,但发病机制复杂、缺乏精准干预方法。本项目开展全链条研究,系统揭示了调控卵成熟过程与成熟障碍的生理与病理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分子诊断新方法并指导建立干预新策略,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成功率。主要科技创新包括:(1)绘制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谱,国际上首次阐明肠道菌群通过抑制其代谢产物胆汁酸下调免疫因子IL-22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发现卵成熟障碍性疾病“肠治”新靶点。(2)绘制卵泡发育转录组图谱,明确卵成熟障碍患者炎症与代谢紊乱特征,构建了疾病分子诊断及代谢并发症预测模型。(3)国际率先突破单细胞水平多组学同步评估胚胎质量的技术难题,开发scNOMeRe-seq方法,构建囊胚植入潜能预测模型,提升囊胚移植妊娠成功率。项目执行期间,在Nature Medicine、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等共发表SCI文章12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每年诊治卵成熟障碍疾病患者10余万人次;编写国际、国内指南共识4项,促进规范化诊疗;培养院士1人、杰青3人、优青1人、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等,建立了一支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牵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6次,培训近300万人次,带动我国生殖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眼科张纯教授牵头完成的《青光眼精准诊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团队成员:张纯、王亚星、洪颖、索玲格、潘哲、魏炜、戴婉薇、周吉超、宋思佳、陈旭豪

3张纯_副本.jpg

第一完成人:张纯教授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但由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其诊断和病情进展的评价指标有限,青光眼诊治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张纯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Th1/Th2免疫失衡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新理论,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压力敏感性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记物。从视神经功能到结构,为青光眼的诊断和进展评估提出了微视野计、闪烁刺激电生理技术等一系列新指标,实现青光眼早、中、晚期全病程的精准管理。在国内率先开展以小梁消融术为代表的内路青光眼微创手术,成立中国小梁消融术联盟,同时,率先开展一系列针对传统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瘢痕化的改良,包括研发可降解高分子膜以及可临床应用羊膜及高度交联透明质酸钠等抗瘢痕材料,获得发明专利。通过一系列临床研究,提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序贯治疗流程,内容收录于专家共识。与此同时,每年启动我国的“世界青光眼周”公众宣教活动,历经15年,促进公众对青光眼的了解,我国青光眼的公众知晓率从10%上升至50%,大幅提高了公众对青光眼的认知度,为实现青光眼早知、早诊、早治、终生随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