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海淀区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水平,2025年11月7日,北医三院、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和海淀区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共同举办第五届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论坛。我院及多家医疗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北医三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詹思延,从流行病学视角出发,强调IIT研究应立足人群差异与疾病自然史,将真实世界数据与因果推断框架结合,提升研究的外部效度;强调前瞻设计、透明分析与多中心协作的重要性,推动科研结果向公共卫生实践转化。
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科研处副处长李海燕介绍了IIT研究的管理要点。她强调IIT研究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在岗人员主导,确保研究问题能真正影响临床实践并填补现有空白;机构应建立统一立项机制,严格执行科学性与伦理审查,确保研究质量、受试者权益和结果可信度。
运动医学科副主任江东分享了人工智能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他表示,随着运动损伤成为影响百姓健康的重要问题,医学领域也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琳围绕IIT的监督要点与制度要求,系统解读了国家最新监管政策,强调立项伦理双重审查、风险分级、动态质控与数据溯源等关键环节;明确研究者、机构与第三方职责边界。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赵一鸣系统介绍了临床研究的顶层设计原则与常见设计方案,强调研究问题驱动的科学逻辑与伦理合规并重,系统梳理了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及混合设计等类型的适用场景与核心要素。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陶立元研究员围绕IIT中的样本量估计讲解了IIT研究必须在立项阶段完成样本量估算,并写入方案与注册平台,同时需结合预试验或文献获取效应量、标准差、事件率等关键参数。助理研究员张华围绕临床研究数据库构建与数据管理作专题报告,并结合北医三院实践,详细介绍了全流程操作规范。
此外,北京友谊医院王郅翔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指南共识评价中的方法学进展。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倪铭分享了国内外骨肌影像人工智能研究进展与临床科研。联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郎超就AI相关临床研究专病数据库建设中数据标准提出专业见解。
论坛为研究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在不同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就多项合作达成共识,有力促进了IIT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与多中心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