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猩红热

发布时间:2015-11-21    点击数:

1.基本知识

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为乙类法定传染病。

2.病原菌

链球菌感染后可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猩红热、咽峡炎、丹毒等不同表现。猩红热为其中一种特殊表现型,即对红疹毒素不具免疫力者可发生皮疹,否则仍为咽峡炎表现。

猩红热的病原为革兰染色阳性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在体外的生活力较强,在痰液、脓液和渗出物中能生存数周,在60℃30分钟、碘酊中15分钟可以灭活。

3.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猩红热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细菌。

4.流行特点

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5.临床表现

猩红热病情轻重可因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表现为轻症病人。典型病人临床症状有以下四期:

1)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12天,一般为2-5天,此期细菌在鼻咽部繁殖。

2)前驱期:为1天左右,表现为突然畏寒,发热38℃-40℃,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局部有灰尘白色点片状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年龄小的婴幼儿起病时可发生惊厥或谵妄。

3)出疹期:大多在发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个别可延缓到2天以后。

典型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痒感,出疹顺序为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迅速蔓及全身,皮疹多在48小时达高峰, 继之以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天内褪尽,重者可持续一周。

4)恢复期:发病的第一周末期开始出现皮肤脱屑,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皮疹旺盛者,则脱屑多(90%病人有脱屑),面颈部为细屑,躯干四肢为小鳞片状,手掌足掌为大片状脱皮,大约经2-4周脱完,无色素沉着,如能早期正确治疗,出疹轻,可无明显脱屑。

6.治疗

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特异性治疗首选青霉素,一般用药1天后发热消退,皮疹很快消失。治疗需足量使用青霉素10天,也可以选用羟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洁霉素、氯霉素等。

7.预防

预防性措施应以加强儿童及患者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从而减少发病。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