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关于疟疾的那点事(一)

发布时间:2018-11-28    点击数:

疟原虫如何成就三位“诺贝尔”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事情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为国庆节增添一分喜庆。作为一名感染疾病科的医生,更为传染病领域的成果被世人认可而鼓舞。回顾疟疾的研究历史,无数科学家为之奉献毕生心力,小小疟原虫竟已经成就了三位诺奖得主。

第一位是法国军医Alphonse Laveran(1845-1922),1880年,他在一位患恶性疟炮兵的血涂片中发现含有色素颗粒的新月形小体(配子体),并看到圆形小体伸出几条活动的鞭毛(出丝现象),他认为这些小体就是该病的病原体。1884年, Laveran发表了论文“traité desfièvres palustres”,首次报道了疟疾的元凶——疟原虫的存在。在Ross获奖后的5年,1907年,诺奖委员会为表彰他在致病原虫领域的重大发现,授予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第二位是英国军医Ronald Ross(1857-1932),1897年,他发现“翅膀上有斑点的蚊子”(按蚊)吸了含有“新月体”病人血,按蚊的胃壁上能见到含有色素的卵囊;接着他用致倦库蚊叮咬感染残疟原虫的麻雀并进行连续观察,终于在1898年观察到残疟原虫进入蚊胃后雌雄配子结合进入蚊唾液腺的发育过程。Ross发现了疟疾的传播途径——蚊子是罪魁祸首,190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真正开启了人类预防疟疾的时代。

第三位就是我们中国人,北医校友——屠呦呦老师,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523研究小组举全国之力抗击疟疾,进行公关。屠呦呦首先采用乙醚代替乙醇提取青蒿素,特别是针对恶性疟,在其他药物耐药的情况下,大大提高抗疟效果。因其原创性工作,被认定为青蒿素的首位发明者,在抗击疟疾的道路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疟疾很可怕,您对疟疾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一篇我们接着聊!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