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特色与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特色与文化 > 正文

大爱无疆——郑亦沐大夫武汉战疫日记

发布时间:2020-06-16    点击数:

职业病科 郑亦沐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华大地肆虐横行,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早就做好了时刻冲向一线的准备。从1月26日三院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前往武汉给熟识的队员发微信要加强防护照顾自己,到2月6日接到通知支援武汉,简单收拾行装就奔赴武汉了。还记得出征前电话里母亲的叮嘱声深深滴入我心底,孩子稚嫩的声音喊着妈妈加油,亲朋好友微信里深深的祝福和叮嘱,带着满腔热血和救死扶伤的职责,跟随着三院这个大家庭来到了武汉。

大爱无疆——郑亦沐大夫武汉战疫日记

落地武汉后“封城”这个在脑海中的词语给了我强大的视觉冲击,按下暂停键的天河机场空无一人,宽阔的长江大桥上几乎没有车辆,街边的店铺全部大门紧锁,这就是封城。到达酒店稍作休整后就开始紧张的培训工作,袁老师不厌其烦的强调着佩戴口罩、穿脱防护服和隔离衣的注意事项,苦口婆心的告诉大家保持安全距离,加强手卫生,个个考核过关才能上战场,是我们安心工作的“主心骨”,帮助我从普通内科医生向战“疫”医生转变。2月8日正式进入病房的那天,同事一起帮我穿好进入污染区的装备后进入隔离病房。只觉得护目镜上的水雾涟涟,透过小小的缝隙才能够看清患者的脸;厚厚的防护服的包裹让听力也有所下降,努力的跟新来的患者询问病情,解答其他住院患者的各种问题,那一夜之前的紧张焦虑统统都不见了,只有一颗跳动着的想要努力把他们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心!

之后的每个日日夜夜经历着驻地与医院来回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有条不紊,紧张有序,自己逐步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家人也从紧张担忧的情绪中转变出来。还记得26床从新加坡回来的老爷爷因为脑梗无法交流给我们在纸上笨拙的写着“也似英语”,其实代表的是“Yes”,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还记得10床奶奶觉得人生黯淡无光,每个班的医生护士都去病床前安慰她、鼓励她继续战斗;还记得27床小姑娘每次都客客气气的回答问题给我们一个大大的笑容;还记得晚上在监护仪前盯着每个病人的生命体征,看到异常就迅速冲进病房寻找原因并解决;还记得出院的患者为我们写下的诗句“妖邪瘟疫缠无情,白衣天使忘生死;千巷万街人俱空,奔赴灾区救众生;生死誓言豪壮举,抗击病魔坚守战;北京战鹰任逆行,众志成城凯旋归”;还记得那些抢救的日日夜夜里流过的汗、流过的泪;还记得心情随着患者病情的起伏跌宕变化,为某床又发烧了,某床呼吸困难加重而着急,为某床从无创更换为鼻导管吸氧而欢呼雀跃;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除此以外,医护之间工作中的默契配合,半夜回来门口保安大哥迎接着我们测体温,保温箱里留着热乎可口的饭菜,酒店服务人员在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司机师傅带我们一起见证武汉的十二时辰,后方三院大家庭从衣食住行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好多不知名的他们护卫着这座城。

还好,疫情逐渐消散,3月25逐步解除离鄂通道管控,武汉逐渐开始复苏了。云霞出海曙,珞樱渡江春。4月6日我们在距离武汉解封不到48小时的时候离开了这个战斗了两个月的故乡,一路上警车开路,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纷纷驻足摆手、鞠躬和鸣笛,所有人都泪崩了,为武汉的重生喜极而泣,为英雄的人民感动而泣,为自己的努力成长而泣。真的想留下来看武汉被重新点亮,想对英雄的武汉人民道一声谢谢!

大爱无疆——郑亦沐大夫武汉战疫日记

约翰?肖尔斯曾经说过“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复苏了,我们的努力没被辜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我们不悔的誓言;无惧风险、逆行而上,是我们肩上的职责;与时间赛跑,同死神较量,还好,我们没有输!愿我们拼过命的武汉繁华依旧,来年带着家人一起见证武汉的重生!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