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特色与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特色与文化 > 正文

回忆我的学科方向(职业性免疫性肺病)的创立、践行与硕果

发布时间:2020-06-05    点击数:

刘镜愉

70年代初,乱糟糟的文革无政府状态刚过,医院秩序有些开始走入正常。职业病专业组从内科独立出来,这样可以较为自由的开展临床,实验室及下厂调查工作。在王世俊教授领导下经全科讨论,制定了我科重点学科方向,如粉尘、中毒、读物检验等方面,并明确了人员分工。

10年文革10年浩劫,那个年代人们不能去读书,整天是在政治斗争,政治大批判之中,批林批孔,批资批修,批刘少奇再批宋江。。。天天晚上开会,哪有心思去读书看文献搞科研,更不了解国外医学新动态,新进展。

不知是什么时候上级要求恢复院里的学术氛围,要求去图书馆看书,读文献,并请来北医基础部老师来三院作学术报告,一时大家的求知欲望如饥似渴。其中由免疫学龙振洲教授做的免疫学进展报告最为精彩,大家都大开眼界,感到我们失去的太多太多,我们啦下的东西也太多太多,我们要走的路可从这里走进去开始,要探讨职业病的病因也可从这里开始。

很荣幸,王教授让我在免疫学方面发展,这也正中我得意。我的学科重点方向也由此开始。

第一阶段由1972年到1979年

1971年某单位铍冶炼人员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入院。当时大家对这种金属毒性十分生疏,文献上国外曾有报道,并称之为“铍病”据说其发病不单是中毒,和免疫有关。该例患者入院后胸部X线胸片示弥漫的小结节阴影,从而诊断慢性铍病。这是国内首例铍病例,也正好是我的免疫学入门的研究对象。

既没理论有没实践的我只好求教于我校免疫学教研室,他们也正致力于新的免疫学试验方法的探讨。我和邓老师合作有尹智志明同志作技术协助开始了对铍病细胞免疫学探讨。

试用铍病患者血液白细胞与铍抗原共同培养可产生单核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从而能说明慢性铍病发病具有迟发性变态反应机制。我们费了许多时间去摸索试验,最后终于成功的完成这个试验方法。

试用MIT对以上病例进行观察发现其 MI(移动抑制指数)为31%,呈强阳性反应。这不单是是国内第一次报告慢性铍病病例,也第一次证明其细胞免疫发病机制。

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又观察了11例铍病的可疑病例,发现有7例MI 阳性。

1975年我们到湖南铍冶炼厂对384名铍接触者进行观察,其中32例做了MIT,发现有X线肺部改变着,其MI阳性率高(占66%),而正常接触者均阴性。

除了细胞免疫学观察外也开始对3型免疫反应进行观察。

1977年,某单位桔青霉作业人员十多人,每进行提霉作业时出现发热,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脱离作业即好转。临床观察似与变态反应有关。我们利用桔青霉培养物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在琼脂板上作沉淀反应,发现所有10例患者均出现特异性沉淀反应阳性。这种特异性免疫学检查方法,给临床上诊断增加了有力的武器,这方面的探讨更有底气。

70年代末国内第一次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系统的介绍了职业病免疫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前辈老专家如吴执中教授等的赞许 。

第二阶段由1980年-1984年,重点摸索速发型变态反应(职业性哮喘)检查方法即特异性IgE测定,特异性IgG测定,抗原特异性呼吸道激发试验,抗原特异性皮肤试验的检查等方法以及临床病因诊断应用。这方面主要是求教于免疫学系钱玉昆教授,技术协助尚有张跃,林雪莹,郭维中等。

这一阶段难度在于自己制备特异性抗原物,特异性抗体IgE及IgG测定方法。那时没有市场化的商品试剂盒,只能用文献上的最原始的方法,很费力且成本高。如特异性IgE测定采用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

我们对职业性哮喘患者,职业致喘物接触者如金属铂、邻苯二甲酸酐(PA)、甲苯二异氰酸甲酯(TDI)74名进行了血液特异性IgE测定‘其结果证明对病因诊断有特殊价值。临床上可以鉴别是一般哮喘还是职业性引起的哮喘,在诊断上解决了大问题,该项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学术上独领风骚。

1986年国内首先对少见的职业性哮喘类型反应性气道功能不全综合征RADS进行报道,指明了其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第三阶段由1986-1990接受国家七五重点课题-职业性哮喘病因诊断研究,系统的包括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

第一次承担国家课题,压力大,任务重,但不能丢三院脸,咬紧牙关,撸起袖子加班加点干。从设计,收集病例,下厂调查,临床检查如激发试验,皮肤试验等,力争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亲自总结,以取得经验。由于患者对模拟抗原激发试验顾虑大,每次试验我都陪着他们,与他们共吸毒物以打消顾虑,并能及时发现阳性反应,及时终止激发。有些患者出现迟发反应,我就得不吃饭陪着他们直到半夜。每一例患者检查完后,必须画出呼吸反应曲线,并对照特异性抗体水平,特异性皮肤试验结果,力求病例观察的可靠性,准确性。

此外,我也花了大量时间到现场去调研,了解作业情况,发生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情况。先后多次去过北京泡沫塑料厂,化工二厂,化工三厂,新华印刷厂,航空材料研究所,山东淄博制丝厂,石油化工厂等。对接触TDI,PA,铂等人员进行大量调查。

该课题因增加了动物实验而增加了难度,要免疫动物,要制备特异性抗原,免疫剂量,免疫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数,如果动物出现了哮喘,如何表达出来,用哪些方法,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此时有研究生张星东同志参加了课题工作,经过刻苦的努力摸索出来一套方法,不但免疫成功,而且也创造了呼吸描记方法,不但能激发动物哮喘,而且也能掌握激发剂量。(开始激发时由于未掌握好剂量,致使动物过度哮喘致死)。

我们和我院核医学科合作国内首先创立动物支气管肺核素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动物的气道痉挛,气道阻塞,并呈现核素集聚。这种方法也用于临床病例的激发试验观察,非常形象化的观察到哮喘发作的影像。

1990年我们出色的完成了国家七五课题。获得全国一致的好评。获得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期间发表论文数十篇,国外学术交流10多次,

经过近十年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和免疫有关职业病的研究道路,在国内别具特色,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