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特色与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特色与文化 > 正文

让晚霞更绚丽---职业病科史志澄教授访谈随笔

发布时间:2020-06-05    点击数:

职业病科 史志澄

青春不再,岁月易老,每当自己看到两鬓添了白发,额头又增添了几道皱纹时,不免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特别是耳畔频闻旧时的同学、好友及同事离我们而去,更平添了几分伤感。

其实,仔细想来,我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也不乏我永生难忘的时日。

首先我应当为自己庆幸,我这一生生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亲身经历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与成长,亲眼目睹了祖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过着一天比一天好的幸福生活,比起生活在旧中国的祖先、同胞,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

青年时期,我响应了党的抗美援朝号召,参加了军干校。我和我们一起参干的同学和战友,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军歌,告别了亲友、老师和同学踏上了征途。接着4年在哈医大的战斗和生活,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经历,是造就我后半生人生的一次重大改变。

离开哈医大来到北医,开启了我人生的后半段生活。我在北医及北医三院整整呆了近70年,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直到退休至今。从最初担任的俄文翻译,学习劳动卫生专业,直到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最后定点在职业病的岗位,我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我国年轻的职业病学的诞生、发展和成长,我也为这一学科几乎贡献了一辈子。

北医三院职业病专业始建于1959年,开始为内科职业病组,后来才逐渐成为独立的职业病科,成立之初,只有三名大夫,而且还是兼职的,也就是说既要搞职业病,还要管内科病人,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万事开头难,当时缺乏诊治职业病的临床经验,国外可参考的资料也很少,因此根据院领导的指示我们就采取重点抓常见职业病的诊治,如尘肺、铅、汞、苯中毒。另外就是走出医院大门,到基层到厂矿去,通过实践来认识职业病的危害,向工人师傅们学习。这样我就到汞中毒危害严重的北京温度计厂和铅中毒病人较多的北京蓄电池厂去蹲点,与工人同志同吃,同劳动,现场为工人服务,检查身体,检测尿汞、尿铅含量,并采用药物进行驱铅、汞治疗。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又下到京西门头沟煤矿,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开展煤矿尘肺的防治工作。

在深入基层厂矿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防治职业病的知识,积累了经验,也为职业病科和三院获得了声誉。与此同时,我亲身感受到工人同志们那种不畏艰苦,辛勤劳动的精神,使我更下定决心,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解除和减轻他们身患职业病的痛苦。

1983年我作为访问学者,由WHO选派到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白求恩医院从事职业性肺病的研修。回国以后又多次受邀出席有关专业的国际性会议,与外国同行们进行学术交流,并于1989年推选成为美国临床科学家协会通讯会员。

60年来我除了从事日常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外,主要从事尘肺和金属中毒的研究,曾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项目——尘肺的防治,并作为该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我国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诊断标准片的制订,以及尘肺病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研制,以及羰基镍、铍、氯气中毒标准的研制。在研制过程中曾分别获得了卫生部及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主编及参与编写出版了“职业性肺病”、“现代职业医学”、“金属中毒”、“常见中毒的防治”、“职业病学”,以及“医学大百科全书分册”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及译文近百篇。

2010年起,我作为卫生部全国尘肺病诊断医师资质培训的主要教师成员,曾先后前往全国10余省市培训及考核尘肺病专业人员约5千余人。

1990年获得北医优秀教师奖。自1995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得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特殊医学贡献奖。2013年被祖国万岁——中华爱国英才国庆组委会推举为年度公益人物,并出席颁奖典礼。

我深知我这一辈子在职业病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和贡献,完全是党和人民长期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也是与我并肩战斗的职业病全科同志和领导对我的帮助和大力支持是密切不可分的。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旖旎风光。职业病科成立60年来,历经文化大革命、市场经济的影响,职业病防治体制变更等的冲击,但我科全体同志始终团结一致,专业意志不动摇,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较好地完成了职业病的医、教、研任务。

当前随着我们国家的飞速发展,厂矿企业的生产和卫生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常见的职业危害和中毒,趋于减少,而一些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损害,以及与工作有关的骨骼肌肉疾病,职业性精神心理障碍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摆在我们职业病防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作为已经退休,已经到了人生暮年的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我,应该具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气概,时刻不忘党的教导,发挥余热除了把我积累的一些职业病学识和经验尽量传授给我科的年轻大夫们,让他们尽快地茁壮成长,也要时刻关心今后科室的成长和发展。我要愉快地过好每一天,力争延年益寿,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更好的享受人生,沐浴幸福。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