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特色与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特色与文化 > 正文

薪火相传,同心致远,忆职业病科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0-06-05    点击数:

刚过完北医三院建院的六十甲子之年,又迎来我科建科的一甲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望60年风雨兼程的荣光岁月,回顾我科的发展历程,弘扬老一辈人积淀的精神财富,获取动力,巩固已取得的成就,更好展望未来。

艰苦创业,奠定职业病辉煌。解放后百废待兴,随着共和国长子工业的蓬勃发展,一个新兴学科临床职业病学应运而生, 我职业病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为数不多的科室之一。北医三院于1958年建院,1959年即在综合内科中设立职业病专业组,1972年由著名内科专家王世俊教授创建了独立的职业病科,刘镜愉、史志澄等一批服从于国家需要又有志于职业病的内科干将们齐聚王教授麾下,甘愿为我国工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工人的健康做“贴身侍卫”。

创业是艰辛的,那些年里王教授常骑着自行车出入于北京的工厂间,为的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掌握一线工人的生产环境资料;面对一个个铅、汞、砷等重金属中毒患者,他们不厌其烦的收集着患者络合剂治疗前后的尿液,进行重金属测定,观察驱排效果、掌握驱排规律。没有资料,他们就翻译国外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金属中毒》一书,成为指导金属中毒救治最主要的教材与参考书。在实践中王世俊教授还借鉴国内首次使用二巯丁二钠治疗酒石酸锑钾中毒有效,创造性的将该药成功用于治疗铅、汞、砷等金属的治疗并获得显著疗效。随后该药的金属驱排作用也获得国外同行的认可,为金属巯基螯合剂家族再添新成员。在医教研各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果,当时有30张床位独立的病房,病房里还为病友设有休闲娱乐室,患者除尘肺外,还有铅、汞、砷、锰中毒、苯中毒、铍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农药中毒等患者。其中有些是各地送来的疑难病例,有些是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合作单位的患者,如湖南水口山矿及宁夏905厂的铍接触工人,每年定期轮换来我科诊进行诊断与治疗。王世俊教授以及刘镜愉、史志澄教授是多部职业病学著作的主编,是国内顶级职业病杂志的创刊成员和主编、编委及审稿人。每年都有不少论文发表在各期刊杂志上,老一辈人的业绩奠定了我科在职业病学界的地位,也吸引各地的进修医来此进修。“七五””期间史志澄教授及刘镜愉教授分别承担了卫生部的有关尘肺肺功能研究及职业性哮喘的病因学及诊断研究,在资金短缺的年代,一个科室同时获得两项部级获奖项目很不容易。以后又陆续完成“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尘肺病诊断标准、尘肺诊断标准片的制订、尘肺病劳动能力鉴定、羰基镍中毒、氯气中毒诊断标准以及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的制订。两位教授都多次获得卫生部及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大量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所有这些课题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临床检查及实验室的发展。我科拥有先进的大型肺功能仪及体检使用的携带式的小肺功能仪,是院内最早开展肺功能测定的科室;更令人羡慕的是我科具有独立的二层实验室小楼,拥有阿拉塔等多位富有经验的研究员、实验员,有先进的原子吸收金属毒物检测仪器,能开展毒化检测、生化检测、血常规及细胞分析以及免疫化学分析等项目。实验室有做试验的、做课题的,晚上这里经常灯火通明。我科是国内唯一一个博士生培养点,实验室成为博士、硕士培养基地,师哥姐师弟妹们在这里互帮互带互学,还吸引着其他科室的研究生聚集于此,这里既像是学术沙龙,又像是紧张工作之后的娱乐之地。几十年来,先后有数十位研究生从这里走出。

成长中的烦恼。 在发展历程中学科的发展也会像人一样遭遇“成长中的烦恼”。随着工业发展工艺改革,原有用铅大户蓄电池厂不再使用铅、印刷厂铸字排版等工序不复存在;喷漆作业不再用含苯漆料;病人日见减少。为此,我们也曾做过不懈的努力,如收治生活性中毒、甚至普通内科病人,后来又创建了风湿免疫学组,希望弥补我院的学科缺陷、增加患者。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职业病事业却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没有工厂再为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买单,也鲜有做职业病诊断者,一时间这个学科的发展陷入了低谷,病房难以存在、人员难以维持。但老教授们坚信这个学科不会完。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出台后,唤醒了沉寂的职业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职业病防治工作再次提上日程,然而由于生产工艺的改革、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防治法有关外地患者需在当地诊断的规定;如此等等使得病人来源大大减少,已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规模。从另一角度看,即使是恢复,也绝不是原有工作的重新开始,迎来的是职业病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高质量服务的新篇章,有许多事情需从头来。首先职业病防治上升到法制的轨道,工作较前要有一质的飞跃,如开展职业病诊断与健康体检要有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工作要有机构的法人负责,所做的工作都要有管理体系文件,制定相应的质量手册、程序性管理文件,把工作都控制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做了几十年职业病诊断工作的老教授需要考试后才能获得职业病诊断资质,针对每种毒物的诊断要分别取得相应资质,我们原来自豪的实验室几十年后也变成职业卫生资质审定检查专家眼中“从未见过的落后状态”。根据要求实验室需建立一系列管理体系及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质量控制等程序性文件;设备需要更新,并建立新的检测方法,试剂用品、结果要做到可追根溯源,检测结果每年需接受上级专门机构考核。一切又变的生疏,以致思想一时跟不上变化。时任负责人徐希娴编写了我科第一版有关职业病诊断以及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手册、各种程序性文件;几年后又主持修订了上述文件,形成第二版工作规范性指导文件。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职业病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起初,我们的人员依旧不能很快得到补充,在这困难时期,又是我们的几位老教授亲自上阵,在诊断活动中既是技术质量把控者,又是一线文书,各自操持一摊。依仗我科雄厚的职业病工作基础,赵金垣、徐希娴成为首批卫生部国家职业病诊断鉴定指导委员会成员,并和史志澄、刘镜愉、毛丽君、关晓旭、李树强成为北京市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成员;赵金垣、徐希娴先后成为卫生部职业病国家标准委员会成员,徐希娴、刘镜愉、史志澄、赵金垣等成为北京市或海定区职业病与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成员。在取得资质后几年中,职业病诊断法制化、规范化意识不断加强,人员渐渐得到一些补充,技术队伍不断扩大,在原有基础上与眼科、耳鼻喉科、皮科、放射科各专业技术组顺利配合,使我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能完整开展涉及多学科的职业病诊断与健康体检工作。即使困难仍维持弦歌不辍,我们的科研、教学工作都有序进行。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分会等学会始终有我科人员要职承担;在国家职业病诊断指导委员会参加国内多起职业病诊断指导意见讨论;在国家职业病标准委员会参与历年职业病诊断标准制订或修订送审稿的审定,牵头修订多个职业病诊断标准。科研工作连续不断地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的资助,研究内容从中毒性肾病、到肺损伤、脑损伤、尘肺等多个领域,并取得科研成果,赵金垣教授多次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科研奖项。一个个博士、硕士生完成学业,先后3名博士留科室补充了人员短缺,为我科发展蓄积了人才。临床上许多新的亮点被提出和研究,如自由基在许多职业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大剂量短疗程激素冲击疗法在危重症中毒救治中的应用、塑料燃烧烟雾对人体的损害、中毒性横纹肌溶解症,过度高压氧治疗的危害等。

斗转星移。随着发展职业病科临床、科研青年骨干迅速成长,在院内转科之后又派往国外顶级大学研修,并学成后归国,实验室及临床检查室也同样注入了新鲜血液,职业病科再次达到人力鼎盛、人才济济的状态,真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在李树强院长兼科主任的领导下,2014年恢复了病房,完善了学科建设短板,继而又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临床基地;2015年又被确认为北京市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委员单位,并担任质控中心主任。为促进我国职业病学科发展、培养青年俊才,由我科倡议发起并成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职业病分会和北京医学会职业病分会,并由我科李树强主任担当了两学会的第一届和第二届主任委员,毛丽君副主任担任候任主任委员。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优秀的职业病科研团队继续深入,承担起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近10年来共计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达5.5分,2016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肺功能检测用咬嘴”一项。作为国家级职业病临床专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10年来累及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理论授课及临床培训,培养博士、硕士10余名,进修医10余名,选送多名中青年骨干赴美国知名大学研修,为今后职业病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骨干力量。为培养国内高水平职业病人才,近年来还多次举办职业病医师高级讲习班和临床和科研专题讲座,受到学界的一致好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老一辈完成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今天我们在前辈们开创的基业上继续发展。在前辈们的深深影响下,职业病科有着良好的传统,是一个和谐、进取、坚守、奋斗的大家庭。王世俊老教授博学多才,精通内科多个专业,是国内开创职业病学的鼻祖之一。听说在那频繁政治运动的年代奉行“与天斗、与地斗,不与人斗”的原则,带领科室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他用其渊博的知识通过查房、讲课、讲座不断向年轻人传授着知识,记得为回答我的一个问题,专门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并亲自告知这本外文书的馆藏位置;他探求知识的精神、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人谦逊的态度,影响着一代代职业病科人。刘镜愉教授和史志澄教授跟随王教授既是创业者,也是继承人。临床上是主任查房时间最长的两位老教授,他们常以其深厚的内科功底分析着每个患者的病情,传授着多年累积的诊治经验。对下级医师的问题医院不厌其烦、随问随答。刘镜愉教授为完成课题,经常下到北京泡沫塑料厂、饲料厂获取一手知识;一头扎进实验室,从金属铍、甲苯二异氰酸酯、苯酐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做起,建立人体体内和体外的免疫试验方法,开创职业病学界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不顾个人安全每个病人的激发试验都从头到尾亲自陪同,做科研的严谨和付出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建科初期史志澄教授深入到毒性最强的接触铅的北京蓄电池厂、接触汞的北京温度计厂蹲点,与工人同吃同住,进行体检,直接为工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取得各年龄组、各指标对照人群肺功能参数,付出大量艰辛,从而为尘肺患者肺功能评价、职业病工伤认定建立了基础。丰富的临床积累史教授和所有老职业病科人总结过许多经典病种的诊治临床案例供后来者学习。在阅读尘肺X胸片上更是早已炉火纯青,但仍不厌其烦的给大家讲解着诊断和鉴别要点,传授着阅片经验。2010年后还不顾年龄,作为卫生部尘肺诊断资质培训教员,前往全国10多个省市培训和考核尘肺诊断人员。赵金垣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培养出的第一个职业病博士,有着丰富的化学中毒救治经验,思路开阔,连续获得多项国家重点专项基金,也是我科继刘教授后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科室主任。记得初入病房时赵教授在主管病房,他常选择一些外文资料,复印后分给各个住院医翻译并做出文摘,然后一一给予修改,直至满意后再投送杂志发表,以致后来在自己带下级医生和进修医时也同样要求他们在病房或体检期间要完成论文发表。每位老教授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谆谆教导、身传言教,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每一代职业病科医师,成为我科的优良传统。如今,职业病科新的年轻人已成长起来,成为我科的中流砥柱,正在国内职业病学舞台上绽放着光芒,在国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也不断出现他们的声音。他(她)们个个聪敏好学、积极肯干,繁忙的工作中总是带笑容笑,践行着“我奋斗,我快乐”!职业病科正在李树强主任的领导和全科的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使这颗老树换发着叶绿花更红的新景象,生活在这个集体是我们每个人的光荣与骄傲,我们感恩这个和谐进取的集体,感恩陪伴在自己周围成长和工作的每一位。

六十年沧桑砥砺,六十载薪火相传。时代要发展,工业要转型、升级,职业病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社会越发展病人来源越少,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艰巨。如何攻坚诸如尘肺这类老的疑难疾病、如何结合时代需求做好我们的“供给侧”改革,挑战新的危害因素。任重道远,还需要职业病科人继续薪火相传,同心致远,策马扬鞭,共逐新梦想。

徐希娴

2019.3.22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