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眼部神经损伤的重建保护与康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邀请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周翔天教授,作了题为《近视研究进展:从临床表现发现科学问题》的讲座,为北医三院眼科的全体人员进行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的培训。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周翔天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从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进行科研选题,进而使科学研究具有具体的现实意义。在第二部分,周翔天教授传达了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周翔天教授的演讲方式幽默风趣,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科研思路严谨周密,使台下的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同时又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周翔天教授在讲座开始时提出,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应当提出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周翔天讲到自己作为眼视光医院的研究员,防控近视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在近视研究并不热门的年代,就开始了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想从源头上控制近视的发生进展。首先,周翔天教授提出了核心的科学假设:视网膜如何接收和处理异常视觉信号,通过中间的脉络膜,将信号传递给巩膜,引起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导致近视发生。接着,要想证明核心科学假设,周翔天教授又将其分解为四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即视觉信息的哪些参数影响屈光发育、视网膜如何接收和处理异常的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信号向巩膜传递信息时脉络膜发生了什么变化、接收信号后的巩膜如何重塑。四个科学问题环环相扣,逐一攻克验证核心科学假设。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周翔天教授讲述了如何具体的攻克每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因前人在近视研究机制中,采用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的方法,所以药物具体作用在视网膜还是脉络膜并不能明确,这导致了近视机制的研究停滞不前。所以在实验的最开始,模型建立的问题急需解决,周翔天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了小鼠屈光参数检测系统,建立了新的近视小鼠模型,使得近视机制的研究有了突破口。再如,在视网膜如何辨识调控屈光发育的视觉信息这个问题中,之前曾有研究证明与多巴胺受体相关,因多巴胺受体有两种类型,周翔天教授及其团队又细化到了与多巴胺受体D1、D2如何相关,每种受体具体的调控机制是什么。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周教授将一个问题分解再分解,最终变成一步步可行的实验步骤,思路之严密,让台下的听众掌声不断,使得大家重新思考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周翔天教授讲述了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精神。首先,做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于科研中遇到的瓶颈,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应该想出具体一步步可行的步骤来克服,只有这样,才会拥有创新性的成就。其次,科研并非只着眼于研究热点,相反应该攻克冷门的、遇到难点的方面。因为热点本身已经占据了很大的研究资源,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研究资源用在解决其他难点上。第三,科学研究应当尽量专业化,在一个领域、一个小的方面做到专业化、精细化,深入了解这一个领域的研究历史,探究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作出贡献,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最后,合理利用周边资源也是研究的突破点,因术业有专攻,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往往能够碰撞出火花。
在讲座的最后,周翔天教授对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答了许多大家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疑惑。这次讲座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也使得大家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懂得如何更好的规划实验方案。本次讲座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眼部神经损伤的重建保护与康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精品活动,通过学习优秀科研人员的经验,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北大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