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之年,心血管内科同北医三院(现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起迎来了50华诞。匆匆走过的50个春秋,我们从设备简陋的内科心血管组发展成今天以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为特色,治疗与预防为一体,集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学科。
心血管内科的前身是内科心血管组。五十年前(1958年),北京医学院组建第三附属医院,郑芝田教授任内科主任,心血管组也同时诞生,由当时的主治医师许祖钵负责,主要成员有储秀瑾、张子宽、师树古等。心血管组的唯一设备是一台需要用照相机拍摄并经过胶片冲洗才能看到结果的心电图机。1958年10月,病房楼正式投入使用,心血管组和呼吸组共同使用一个病房,拥有10余张床位。收治的第一位心肌梗死病人是我国著名的体育界人士,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教授,由当时的住院医师陈明哲主管,全组各级医护人员不分昼夜,轮流守护,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马教授的康复出院使全组人员振奋不已。
六十至七十年代,心血管组的同志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医疗工作,抢救成功许多危重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在文化大革命极其困难的年代,心血管组的医护人员在积极诊治病人的同时,还完成了苦参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与中医研究院合作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并取得一定疗效。经过不懈的努力,北医三院成为海淀地区人民最为信赖的内科疾病诊治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心血管内科组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时,郭静萱、毛节明、陈凤荣等医生已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建立了CCU病房,并开展了平板运动试验、心内电生理检查等。1980年起,许祖钵、郭静萱、师树古、毛节明等先后出国进修学习。他们学成归来后,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83年,郭静萱等开展了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使我院成为北京地区为数不多的能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医院之一。1985年郭静萱、毛节明等开展了Swan-Ganz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并于1987年完成我院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使我们的冠心病诊断水平迈进国内先进行列,为后续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
1987年5月陈明哲教授从美国留学8年重回北医三院,他带领大家成功举办了“心脏病新进展学习班”,邀请了数位当年美国著名的心血管学者和约300名的来自全国各地心血管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这是国内首次高水平介绍冠心病介入性诊治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87年10月北医三院心内科正式成立,陈明哲任主任,郭静萱任副主任。当年心内科完成开胸直视激光冠脉成形术,次年又完成经皮激光冠脉成形术(PTLCA),这在国内均属首例。手术的成功使我院心内科的声誉在国内同行中迅速提高,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全国第一例外周血管旋切术也在我科完成。陈明哲教授成为当时国内颇有影响的心血管病学家。他讲学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国内50多家大学、医院送去了新理论和新技术,也使三院心内科崛起于学界。在院内,郭静萱、毛节明、陈凤荣等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在非心血管专用的X线造影设备上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他们白天做心导管手术,晚间和周末开展激光动物实验研究。1988年3月北医三院诚聘在国外已学有成就的韩启德教授、王宪博士加盟心内科,正式成立了心内科心血管研究室,并逐渐发展成为血管医学研究所,开创了我国心血管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先河。韩启德教授的受体亚型学说居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心内科学科发展。同年,北医一院的冯蕴玲副教授调来我科成立了超声心动图室。此后,张澍硕士从阜外医院毕业来三院心内科从事心电生理工作。1990年医院购置了当年最先进的Philip双向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机,建立了由心内科主管的心脏导管室。这种把心内科临床检查、治疗及基础研究诸单位一体化的模式,在当时国内是独此一家,在以后的发展中渐显优势。
随着全国第一例激光冠脉成形术的成功,我院心血管专业临床诊治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0年始我科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参加了“七五”国家攻关课题研究,是完成病例数量最多的单位,郭静萱教授成为国内著名的溶栓领域专家。1993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24小时绿色通道”的开展,使我们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方面领先许多医院3-5年。以郭静萱,毛节明教授为首的治疗团队,适应证严格,技术精湛,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由百分之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这个团队中成长的郭丽君,张福春等医生逐渐成为心内科的骨干力量。同年我们率先将第一个注册的商业性支架—Palmaz-Schatz支架引入国内,到1995年已完成近200例冠脉支架手术,成为当时国内最主要的介入治疗中心之一(阜外医院,北医一院,北医三院,西安西京医院),郭静萱,毛节明教授成为国内著名介入专家。在八十年代广泛开展人工起搏(pace-maker)治疗基础上,1993年我院心内科开展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术,以后又有置入性心脏除颤器(ICD)的应用。在这方面负责任的先是张澍,刘晨,后是葛堪忆医生。
1999年始毛节明、陈凤荣教授担纲心内科,心内科继续稳定发展。2003年10月高炜教授调入我院,担任心内科主任、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郭丽君,张福春为副主任、张幼怡为副所长,心内科顺利完成新老交替。新一代班子年轻有朝气,加强了各项制度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核心组集体管理、主任负责制的领导模式,全科上下和谐向上,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拼搏进取精神,心内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又一次出现大发展。自2004年始的几年时间心内科全面更新换代了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现已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数字平板心血管造影机、电生理工作站和射频仪、多台心脏超声诊断仪,开展心脏康复治疗的先进的心肺功能测定仪等。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并与国际接轨,在复杂冠脉病变、经冠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成功率高、并发症率及再狭窄率低,质量和数量逐年提高,现每年完成冠脉造影逾千例,介入治疗600余例,在国内综合性医院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们进一步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配备了3-4组副主任医师以上专科医师为主,专职护士、技术员组成的急诊介入治疗队伍,不论春夏秋冬、工作日或各种假期,随叫随到,并一直坚持主任医师急诊介入带班制,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把治疗的风险降到最低,急诊介入治疗的水平和数量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为改变心内科在心电生理方面相对薄弱的状况,我科从外院引进了刘书旺主任医师,并选派张媛副教授到美国深造。近年来,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心电生理水平迅速追赶国内先进水平,心脏起搏治疗每年过百例,并相继开展了房颤射频消融,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等新技术,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和良好的治疗效果。超声心动图室在冯新恒、李昭屏等带领下快速发展,年检查病人保持在1.8-2万人次,在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冠脉血流测定、危重急症患者的急诊和术中超声检查等方面据国内领先水平。今日的心内科年均门诊量达10万人次,住院病人2500人,平均住院日为9天左右,各项效益指标达国内一流水平。2007年心内科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管理团队奖,高炜主任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临床科主任奖。
心血管内科是北京大学医学部重要的教学基地,具有良好的教学传统。五十年代主要负责北医卫生系的临床教学工作,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承担临床医学系的教学任务。大量的医疗实践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高水平的教学也大大促进了临床实力的提高。1986年心血管组的师树古教授招收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学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陈明哲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心内科成为博士点。1992年心内科建成心血管病学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位进站博士后张幼怡已成为心脏病理生理学的著名教授,现担任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和我们的血管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心内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多年已形成注重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二十余年来心内科培养了硕士生82人,博士生101人。先后有10名博士后出站。今天心内科承担的教学工作涉及到医疗—护理、临床—基础多层面、从研究生(科研型、临床型)—本科生(七年制、八年制)—进修医生—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多层次,为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心内科承担北京市全科医师、全国各地心内科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十余年来有700余人在心内科进修学习,许多人已成为本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心导管室是北京市首批心脏介入医师培训基地。近几年,心内科每年在全国不同城市举办面向基层医师的国家级心血管新进展学习班,受到广泛欢迎和赞许。
心内科一直注意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按照国外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安排主治医师轮转心导管室、心电生理、超声心动图室、心脏康复室、门诊、病房和CCU,使他们获得心内科全方位的培训。同时按照医院的规定完成半年的急诊、三个月的基层锻炼及脱产带教任务。心内科核心组还十分重视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加强了与医学部基础科学的联系,双边合作,请基础的教授讲课、辅导,并邀请他们协助指导课题的申请和实施、研究生的培养等,已取得显著效果。
三院心内科广泛与国外交流,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来自美国、欧洲、新加坡、香港等介入专家来到三院,近年心内科加强国际合作,已与美国杜克大学、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举办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韩启德和张幼怡教授共同举办了第15届世界药理学大会-肾上腺素受体药理学卫星会议,同年韩启德教授主持了第五届国际病理生理学大会。
心血管内科是我校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的重要承担者。二十年来,在陈明哲教授、韩启德教授、毛节明教授、王宪教授、高炜教授和张幼怡教授等的领导下,我们的血管医学研究所在不断地成长壮大,经过二十年的奋斗,已从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发展至今日已成为拥有受体研究室、心血管活性多肽、分子生物学室、激光医学室和小动物实验中心的综合研究所,成为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和调节肽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协作实验室。承担着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关于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在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新途径与网络调控、心脏重塑的分子机制和肾上腺素受体单个分子在活细胞中的动态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我们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首先报道,此研究水平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在心血管活性多肽特别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研究,其研究水平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除进行上述基础理论的研究外,心内科还针对冠脉介入治疗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再狭窄,先后从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活性物质、血管重构及激光效应等多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了基因治疗在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中的作用和机制;九十年代后期郭静萱教授对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R)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并完成一些临床研究。心内科作为组长单位,组织完成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在九十年代早期,与运动医学科合作成立了心脏康复室,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心肌梗死和介入治疗术后的康复工作。2001年后,张福春医生自德国学习归来,进一步推广了心脏康复工作。高炜教授和新的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心血管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将心力衰竭和心脏康复作为未来心内科临床科研的重点,于2004年-2006年争取到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重点项目和985 II 期经费支持,全面更新了心脏康复室的设备。2006年底,心内科再以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为项目,作为组长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的子项目。目前,康复治疗及研究已成为心内科的重要特色。此外,我们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性血管生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心力衰竭早期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6年底新落成的科研教学楼的投入使用使心血管的基础研究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实验室硬件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心内科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项目“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子项目,国家863课题,科技部“973” 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纳米研究子项目,卫生部部属(管)医院重点项目等,近年来科研经费一直保持在千万元以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100多篇为SCI收录。心内科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国家高教部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韩启德教授于1997年被评为北医三院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宪教授于1995年荣获“杰出青年基金”,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此项基金的女科学家。
心内科临床药理基地是国内最早一批基地,郭静萱教授是该领域国内著名专家,陈凤荣教授是著名的基地管理专家。心内科药理基地完成了诸多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临床试验,参加了十几个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以质量高,完成快享誉临床药理界,现在的骨干专家是李海燕和李昭屏主任医师。
护理工作是医院和科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7年心内科建立后,在老护士长范一竹、张洪君(现任三院护理部主任),现任护士长童素梅、洪宝丽、宋静、张燕辉、于桂香等的领导下,护理团队逐渐成熟,先后配合科室和护理部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和复审。护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上推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护士的成就感。自九十年代至今我科多名护士被评为海淀区、北医系统及北医三院“十佳护士、优秀护士长、优秀护师、优秀护士、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等奖项,心内科二病房(23病房)获得“卫生部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心内科23病房、CCU获北医三院优秀团队奖。2003年CCU被首批认证为 “北京地区ICU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6名护士取得了专科护士资质。目前心内科在编护士总数48人,其中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0人;护理在读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护士14人。近三年获得多项北京市、北京大学医学部课题,在护理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数十篇。
在完成好各项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心内科也为北医三院乃至北京大学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一批学科带头人从病房和实验室走上了领导干部的岗位,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20年来,心内科有15位专家教授担任(或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三院或其他科室主要负责人。陈明哲教授和高炜教授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明哲教授被选为北医三院院长,而毛节明和陈凤荣教授也先后担任了医院副院长,他们的执著追求和辛勤努力为医院和科室均赢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好评。韩启德院士先后担任了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和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和心血管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为医学事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贡献着力量。同样,来自血管医学研究所的王宪教授也在管理岗位上取得了新的成绩,自1997年以来先后任血管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等职。2002年,张洪君担任院护理部主任,为三院护理事业的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高炜教授兼任了三院大内科主任,进一步加强了内科各学科的联合和住院总医师、住院医师的培训,使三院的大内科和谐发展。同年,李海燕担当了医院临床药理机构主任、牛杰任第二门诊部主任、毛节明任三院中央党校校区医院副院长。
心内科还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大家庭。五十年来心内科始终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前进。近年来心内科进一步重视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健康宣教和义诊等公益活动,科室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积极组织参加医院的文艺演出和运动会等活动,也增加了大家交往和沟通的机会,活跃了科室文化气氛。自2006年以来的三届院内文艺展示活动中,心内科共取得了两项金奖一项银奖的好成绩,由年轻医生们自编自演的说唱节目《大医院、小医生》代表北大医学部和北京市卫生系统在全国卫生系统文艺汇演中脱颖而出,获得卫生部一等奖,全国最佳表演奖。心内科在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演讲比赛、奥运知识培训,积极参与奥运志愿者服务,派出了医疗场馆经理人、优秀的医生和护士志愿者。工会工作获得模范工会小组和先进集体称号。
经历了50年的风雨博击,经历20年的成长发展,心内科与北医三院一起逐渐走向成熟,艰辛耕耘换来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飞跃,也培养和锻炼了一代代心血管病专家学者和后起之秀。我们深知已取得的成绩只属于过去,作为“211”工程重点学科,未来的岁月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始于足下,心内科全体同仁愿秉承院训,“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用我们的真“心”呵护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