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verruca,warts)是由HPV所引起的反应性良性传染性上皮肿瘤,临床上分为4型: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及尖锐湿疣。
【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HPV为乳头瘤空泡病毒科A属成员,属小DNA病毒,直径52nm~55nm,呈20面体,无包膜;病毒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其早期转录产物包括E1、E2、E4、E5、E6、E7等蛋白,晚期转录产物包括L1和L2等两种蛋白;早期转录产物主要是功能蛋白,参与病毒复制,晚期转录产物则构成病毒衣壳蛋白。HPV寄生在细胞核内,并主要在核内复制,人是其唯一宿主,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是靶细胞,可引起细胞增生,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转化,后者与HPV致癌作用有关。HPV可分为70多个型别,不同型别与致病性和临床表现类型有关联。本病主要经直接接触包括性接触传播,也可间接感染。
1.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 寻常疣俗称“刺瘊”、“瘊子”。皮损初为帽针头大小的皮色丘疹,逐渐增大到豌豆或更大,呈圆形或多角形,界限清楚,突出皮面,表面粗糙不平,呈灰色或淡黄色、黄褐色,触之坚硬。发生在甲周或甲下者,可使指甲、甲床破坏,分别称甲周疣或甲下疣;发生在颈部、眼睑、额部,皮损呈细丝状,顶端角化者称为丝状疣(verruca filiformis);发生于头皮、趾间,皮损为指状突起,称为指状疣(verruca digitalis)(图16-5)。
2.跖疣(verruca plantaris) 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称为跖疣。外伤和摩擦为其发病的诱因,足部多汗可促进其发生。皮损初起为角质小丘疹,渐增大至黄豆或更大,因受压而形成角化性扁平丘疹,表面粗糙,中央微凹,疼痛明显(图16-6)。临床上可有孤立性跖疣、镶嵌疣、增殖疣和巨大疣等几种类型。
3.扁平疣(verruca planae) 好发于青少年,又称青年扁平疣。好发于面部、手背、颈、胸部和前臂等。本病多骤然发生,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扁平丘疹,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多角形,表面光滑,质硬,呈淡褐色或正常皮色;偶可沿抓痕排列成条状,称Koebner现象(图16-7)。病程慢性,数目较多,可在数周或数月后突然消失。
4.尖锐湿疣 属性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