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erysipelas)主要是由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 streptococcus)感染所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常见致病微生物为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成人中偶可由C或G群链球菌所致,B群链球菌可引起新生儿和产妇下腹部及会阴丹毒。
致病微生物多经皮肤粘膜损伤处侵入,少数经血行引起感染。A群链球菌具有与生物膜高亲和力的胞壁脂磷壁酸及纤维粘连蛋白结合蛋白等粘附素,使链球菌粘附到上皮细胞表面并繁殖,产生链球菌溶素、外毒素及多种侵袭性酶(如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导致炎症发生。
【临床表现】 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肾疾病、低蛋白血症者常易罹患。好发于小腿和面部,潜伏期2~5天。皮损出现前常有发热、寒战、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皮损出现时可突然高热达39℃~40℃,婴儿可发生惊厥。皮损初为境界清晰、表面紧张灼热的水肿性红斑,迅速扩大而成稍高起的猩红色斑片,边缘较韧。自觉疼痛灼热,有触痛(图15-7)。在红色斑片上偶可发生水疱和大疱,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及皮损表现多在发病4~5天达高峰。皮损消退后遗有暂时性色素沉着和轻度脱屑。
根据临床的不同表现又有不同名称,例如发生水疱者称为水疱性丹毒;引起皮下组织坏疽者称为坏疽性丹毒;皮损一边消退而另一边发展呈连续的岛屿状蔓延者称为游走性丹毒;在初部位反复再发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慢性细菌性淋巴管炎和多数淋巴管阻塞导致局部持久性淋巴水肿,最终可引起皮肤增生性纤维化,称为橡皮肿(elephanti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