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夫,您还认得我吗?"
脸盲的杨延砚大夫最害怕别人问她这样的问题。但是她一抬头,还真是面熟:
“我认得您!老熊!"这一见面,思绪顿时被拉回到了十年前。
十年前的老熊已经退休在家,但是十分热爱生活。一次在家挂窗帘的时候,一个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大腿外展外旋畸形疼痛活动受限,来我院一照X线片,得,股骨颈骨折,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
这一手术不要紧。病前的老熊是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现在只能卧病在床,一堆动作不能做,硬派了一辈子现在连上个厕所都得子女帮忙。关键是这一摔就是一个转折点他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生命也就这样只是近黄昏了。于是太极也不想打了,广场舞也不想跳了,人都瘦了一圈。杨老师十年前还是住院医,接管老熊的时候,发现他的问题更严重了。明明髋关节活动度和髋周肌力都好得很,但一定认定自己走不了,不敢走。这一下,杨老师做出了一个判断,这是心病啊!
其实这样的病人并不是特例。在经过疾病的急性期之后,患者离开了急性期医院,他们的生活质量大多有很大的改变。不少患者都有这样的焦虑抑郁状态和否认的不良情绪。这个时候,支持疗法很有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正如我们看到了这样几组照片。
杨老师回忆说,十年前,她是这样鼓励老熊的。您练得非常好,您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恢复得不好呢?您好的都能给其他患者当模范了!正好我们要拍一组教学视频,您来给我们当模特吧。于是,我们留下了这一段,美好的视频。
这一别十年,老熊好像还是原来的老熊。但杨老师看上去已经不是原来的杨老师了。连老熊都惊叹:杨大夫您的生活不错啊!
在这里还想讲一个故事。过度依赖也是康复期患者常见的不良情绪,即便名人也不能避免。斯琴老师是著名的蒙古族作曲家,《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阿拉善传奇》等众多作品家喻户晓,1年前因颈椎病行手术治疗后于我科康复,多次入院治疗,即便已超过常规的康复时间,依旧对自己步态不满意,期望进一步康复。于是我们对其进行了下肢机器人的康复训练,面对着屏幕,站上高大的机器人。这不仅是对于步态的矫正,更是对于过分依赖的患者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游戏中自信的行走。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在最后一次住院治疗时,他送给了康复科一个贵重的大礼。《康复之歌》
这首歌的作者就是斯琴老师,而作词者是斯琴老师同病房的病友,中科院物理所的周教授。这一份作品也成为了我科的佳话。斯琴老师终于又开始作曲了。他把重返乐坛的第一首歌献给了康复。正如歌中唱到的,康复科是架起急性期临床科室和患者正常生活的桥梁,康复科的一份重要工作,是送患者重返他们多彩的生活,重返他们热爱的岗位。相较于其他临床科室,康复科的医患关系相对和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心理治疗是康复治疗当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