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集中推出了一系列“慢病管理指南”,内容涵盖慢病的多个主要类型: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消化性溃疡。在这些指南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管理共性,比如心理干预。
很多慢病老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本就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而对疾病的恐惧、对治疗效果的期盼,也会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情绪障碍引起的躯体化表现可能出现在任何部位,如胸闷、头晕、腹痛腹泻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过度的情绪刺激甚至可能导致应激性心肌病等严重病变。因此,在进行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非常重要。
以老年冠心病管理为例,焦虑就是一种常见的伴生心理疾患,目前已确认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应贯穿整个疾病管理过程,定期对其进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的评估,尤其是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更应获得个体化指导,帮助其正视手术方式和治疗结果。干预过程中,可同时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一则排除家人情绪的影响,二则利于调动家人对患者的情绪和社会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吸烟等不良嗜好的影响,心理方面更侧重支持性干预,要及时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关注病情急性发作后可能造成的心理打击,鼓励他们释放负面情绪。
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病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非常明显,心理疾患或情绪改变也更常见。研究显示,1/3脑卒中患者可出现卒中后抑郁,卒中后疲劳、卒中后焦虑、血管性认知障碍等也是临床确定的卒中后并发症。由此可见对卒中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的重要性。临床建议,最好建立起“医生—患者—家属”的联动机制,家属详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专业评估,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心理干预。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疾病,心理或情绪对疾病的发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压力过重、焦虑抑郁都会显著增加其发生率,同时,患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类人大多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各种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均可起到一定作用。家人的生活关照和情绪抚慰也是改善疾病的重要手段。
慢病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医生—患者—家属”的长效联动机制,并在全过程做好心理状态评估和干预,做到“治病先调心”。总体原则是,鼓励老人积极乐观面对逐渐到来的衰老和疾病,更多投入到集体生活中寻找认同感,利于减少疾病带来的困扰。老人心理和机体能力的衰退并不同步,很多老人的认知衰退慢于活动能力的减退,因此要适当“服老”并接受家人和社会的照顾,改变自身角色定位,同样有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