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10 月 24 日第 24 版,老年内科王征医生科普老人如何及早防备健康隐患。
今年以来,“天津跳水伯伯”“西湖边唱流行歌的大爷”火出圈,引发社会热议。他们积极、健康、乐观的老年生活方式,受到不少人的认同甚至羡慕。事实上,当前我国老人“长寿不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带病生存、多病共存的情况普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地老去”“老而不衰”的重要性。近日,英国《柳叶刀·老龄健康》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健康生存和健康老龄化的概率受整个生命历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需从生命全周期的角度促进健康老龄化。
65岁后健康生存率低于50%
这项研究纳入芬兰赫尔辛基出生队列研究中生于1934~1944年的13140人,根据慢性疾病、认知功能、体能、抑郁症状、疼痛干扰和社会功能6项临床数据,探究健康生存(即个体生存且未患可能影响功能的慢性疾病)和健康老龄化的决定因素。结果显示,65岁起,人的健康生存率就低于50%。其中,男性健康生存率为42.8%、女性40.1%。75岁时,男性健康生存率降至22.5%、女性24.4%。同时,健康生存还受整个生命历程中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健康生存率与儿童时期社会经济情况和受教育年限有关;男性健康生存与母亲较低的孕晚期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有关;而女性则与7岁时身高较矮有关。研究还发现中老年(平均年龄61岁)营养状况、吸烟史和降脂药使用情况均与健康生存有关。
“这项研究选取的6个指标,基本涵盖了老年人健康状态的三个维度:躯体、心理和社会,能较全面地衡量老人健康状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病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征说,人的日常活动主要依赖认知功能和机体活动能力。其中认知功能的减退与年龄增长明确相关,既受到患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影响,也受功能退化因素影响;而机体活动能力则受肌肉力量、关节活动等影响,评估老人体能状况对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有重要意义。在心理和社会层面,老年人由于晚年生活状态变化较大,随之而来的是人际交往圈子缩小,会增加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老年人社会属性的显著变化,还会进一步影响其生活的各个方面。
王征认为,总体上,这份研究数据充足且研究持续时间长,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但部分结论在当前的应用价值还需审慎看待。首先,入组的研究对象出生在1934~1944年,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无论是营养供给还是医疗资源,均无法与现在相比。其次,本研究的观察时间跨度长,期间发生的社会变化较大。比如研究中提到的“男性健康生存与母亲较低的孕晚期体重指数有关”“女性健康生存与7岁时身高较矮有关”,这些可能与受试者所处社会的物资匮乏状况、孕妇及儿童的营养不良有关。随着社会物资不断丰富,当前众多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预防孕晚期体重指数过高,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问题。当然,这些研究结论在物资相对匮乏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能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这一代老人健康隐患多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老年人“长寿不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带病生存、多病共存的情况十分普遍。数据显示,我国有超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患一种及以上的比例高达75%,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患有4种慢性病。
王征表示,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疾病,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阻碍。人体代谢功能会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血压、血脂、血糖可能陆续出现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影响中国老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肿瘤等。既包括增龄带来的疾病发病率增加,如各种肿瘤疾病;也有功能退化以及危险因素累积所致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
同时,当前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青少年时期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物资供应相对匮乏,这意味着他们在成长期的营养摄入可能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物资供应丰富了,但该人群并未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对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认识不足,为健康埋下隐患。
“现在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些患者以自己是否有症状作为接受治疗与否的前提,觉得只要没症状,有病也不用治。”王征举例说,他曾接诊过一位老年患者,多次测血压收缩压均高达180毫米汞柱,但却以没有头晕、头疼等症状,以及生活未受影响为由,拒绝治疗。遗憾的是,在随访后期,该名患者在60多岁时因突发脑血管疾病去世。
人生各阶段都要做好“吃动防”
“现在,很多人仍认为关注健康、养老是晚年要考虑的事。但现实情况是,到老了之后再考虑,已经来不及了。”王征说,人们应该从年轻时就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持之以恒,这是健康老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我国自古就有“上医治未病”理论,健康管理的重心应该在“防”而非“治”,这需要每个人在各个生命阶段积极接受健康知识和健康干预。
王征说,在儿童青少年期,需注重预防常见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茁壮成长。青年到中年时期是工作黄金年龄,应为个人生活做好规划,为老年生活打好基础;同时也需警惕工作带来的职业病等伤害,做好压力疏导和心理调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60~74岁年轻老人阶段,虽然身体状态有所下降,但整体可能没有严重疾病,此时更多依靠自己进行健康管理,如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时就医并定期复诊。75岁以上时,很多老年人处于带病生存状态,有些人甚至面临半失能、失能问题。此时,社会和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一来,老人需要医疗护理和养老照护支持,肌少症、衰弱、营养不良等,都可通过治疗或康复改善;二来,家人的陪伴能使老人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王征强调,各年龄段的人要想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均需关注三方面。第一,坚持一定强度的锻炼,包括有氧运动和肌肉锻炼。有氧运动对保持心肺功能有重要作用;肌肉锻炼能使老人减少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存钱不如存肌肉”,虽然很多人的运动观念已有所提升,但很多老人相关意识较薄弱,有必要通过健康科普等方式,引导老人进行抗阻运动或学习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第二,保证饮食均衡。中国人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可能忽视新鲜蔬果摄入。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建议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搭配饮食。第三,注重疾病早防早治。对于常见老年退行性病变,需强化预防意识。比如骨质疏松因更多见于绝经后女性,而容易被男性忽视,当他们出现相关症状时,病情往往已比较严重。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有助预防、控制慢性病。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DA4MTI4MA==&mid=2247522529&idx=2&sn=0cac92bc325d96dde2c048ddc0ff7e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