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为什么长“石头”
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的成分除了水,还有胆汁酸、磷脂和胆固醇。通常,胆固醇是不溶解于水的,需要依靠胆汁酸和磷脂混合,以不同的比例来溶解胆固醇。如果胆固醇过多,或者溶解胆固醇的胆汁酸过少,胆固醇就会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人们进食后,胆囊会收缩,将胆汁排出帮助消化脂肪。胆囊里如果有结石,在胆囊收缩的时候,容易把结石挤到胆囊颈的位置,结石卡住,就会引起疼痛。
经常有患者说,胆结石发作时会出现其他部位疼痛的症状,这与疼痛的传导机制有关。手的疼痛是由躯体神经传导,比如手指被针扎了一下,我们可以很准确地定位疼痛位置。而胆囊的疼痛是由内脏神经传导的,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准确定位疼痛的具体位置,是比较困难的。
多与“胃疼”相混淆
由于胆囊位置和胃比较近,一些患者在胆结石发作时,会误认为是出现了胃疼。如果是胆结石卡住引起的疼痛(即“胆绞痛”),与胃疼有以下几点不同。
引发原因。胆结石引起的疼痛,一般来说是进食油腻食物后,餐后出现疼痛;而胃疼原因多样,可与进食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过饱、过快有关,也可空腹疼。
疼痛性质。胆结石引起的疼痛通常是胆绞痛,会比较剧烈,而胃疼的症状多数是不舒服或者隐痛。
非典型症状。胆结石的症状除了腹痛,有时候会引起肩膀的疼痛,一般是右肩疼痛,这也是与神经支配有关。而胃疼不会引起右肩疼痛。
继发症状。如果结石卡住的时间长,可能继发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烧症状。但胃疼一般不会出现发烧的症状。
发作时间。人站着的时候,胆囊底是垂着的,结石不容易掉下去。而到了晚上躺下休息,胆囊颈在下,结石就容易卡到住。此外,有些人睡觉的时候翻身,体位发生变化,结石卡在胆囊颈,也会引起疼痛。因此,胆囊疼痛在夜间多发,但胃疼则较少在夜间发作。
还会波及心脏和后背
除“胃疼”外,胆结石还可能引起心脏疼痛和后背疼痛,要注意鉴别。
心脏疼痛。成语“胆战心惊”就说明了胆和心有一定相关性。支配胆囊的神经和支配心脏的神经有一部分是交叉的,所以胆囊疼痛通过神经反射,有时会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容易误以为是心脏疼痛。另一方面,胆绞痛发作时,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引起心绞痛,心电图上也会出现异常,这种情况叫做胆心综合征。那么,应当如何区分这两种疼痛?可关注以下几方面。
诱因不同。由胆结石引起的心前区疼痛,多和油腻饮食的习惯相关;而心脏本身的疼痛,可能与劳累或情绪激动相关,一般与饮食无关。
疼痛性质。胆结石引起的疼痛,通常是“绞痛”或“胀着疼”,而心脏疼痛多表现为“压榨性的闷疼”。
放射部位。胆囊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肩,很少向左肩放射,而心脏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和左前臂。
缓解方式。胆囊疼痛可通过改变体位或服用解痉药物缓解,而缓解心脏病引起的疼痛则需要服用心脏病药物,或停止活动。
出现心脏疼痛,如无法明确疼痛原因,建议先就诊心内科,排除由心脏引起的疼痛后,再考虑是否为胆结石引起的疼痛。
后背疼痛。支配胆囊的感觉神经,和支配后背皮肤的感觉神经在脊髓内有部分交叉,所以有些患者表现为后背疼痛。单纯由胆囊引起的后背疼痛相对较少。
在区分方法上,肌肉疼痛通常和姿势、劳累相关,比如长期维持某一个姿势工作,就可能引发腰背疼痛,可以通过活动缓解;而胆结石引起的后背疼通常是与油腻饮食相关。
胆囊切不切看两方面
一旦发现胆结石,不少患者会问是否需要切除胆囊。胆结石的风险主要需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结石的大小及胆囊癌变风险,二是有无结石相关的胆囊疼痛、胆绞痛等症状,或是胆管炎、胰腺炎发作。
体积较大的结石,容易增加胆囊癌变的概率。有研究表明,相比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的结石引发胆囊癌变的概率增加10倍。临床上,如果发现体积较大的胆结石,直径在2厘米以上,即使没有出现疼痛等症状,也会建议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不愿手术的患者应每年复查,可及早发现胆囊的病变。
体积较小的结石主要风险在于可能引发炎症。小结石容易通过胆囊管进入胆管,一旦堵住胆管,容易引起胆管炎。胆管下方和胰管有个共同开口,结石“掉”进去,还有可能刺激胰腺,引发胰腺炎。胆管炎和胰腺炎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此外,还有一部分结石就像泥沙一样,颗粒非常小。这类结石通常不会堵塞胆管开口,但如果通过胰腺的开口,刺激到胰腺,也会增加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链接地址: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4GHCjD063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