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链接:http://www.iqiyi.com/v_19rrnevp60.html?src=frbdaldjunest
在医院,在这个生死战场,选择是每一位医生患者,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的煎熬。
“尽我们最大努力,也要保住大人。”
“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做(手术),有点不想做(手术)了。”
“明明知道前面是深渊,还往前走。”
一念之间的选择,往往就意味着坚持与放弃,重生与死亡。
“你一定要挺住。”
在今天我们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故事,在这里,生与死的选择,无处不在。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的新生儿重症病房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一个小婴儿,突然停止了呼吸。
“(呼吸)还是不行。”
突然停止呼吸的男婴,刚刚出生,出生时的体重仅610克,也就是一斤多一点,身高也就巴掌大小,皮肤半透明状,薄得血管分明可见。小脚跟成人的拇指一样大,在我国的医学报道中,甚至还没有这么小的巴掌婴儿,能够存活的先例。但是这个被称为“巴掌婴儿”的脆弱生命,却有一个坚强的名字,小石头。
护士赶紧用复苏面罩,为小石头做“人工呼吸”。
“他最近病情也确实不平稳,比较重,也有可能一些呼吸暂停的问题,考虑到有肺炎的原因。”
刘玲,北医三院儿科医生。
因为小石头是早产儿,肺部本身发育就不成熟,感染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必须依靠气管插管和呼吸机帮助他呼吸。但是导管在小石头小小的气道里,只能有几厘米深,稍一动,导管就会脱离,导致窒息。医生刘玲用听诊器监听导管的位置,判断小石头呼吸暂停的原因。
“他已经反应不上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又发生严重的缺氧,就马上给他进行抢救。”
刘玲轻轻调整导管位置,并不断给小石头输送氧气。
“您先备着,我再看看,他这会儿上来了,不过没关系,我再听听。”
终于,小石头的呼吸和心跳逐渐恢复了正常,这个出生只有一进多一点的小生命,能够像小小的石头一样,坚硬的生存下去吗?他又为什么在6个月大时,就降临人间?他的爸爸妈妈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艰难选择呢?
“你可以给他来个特写,就这,是它的脐带,天啊,捂着脸,然后说天啊,我要出来了。”
她就是小石头的妈妈李飞飞,今年39岁,老家河北,在北京打拼了15年,三年前李飞和丈夫杨慧,有过一个孩子,但是在怀孕七个月的时候,胎死腹中,小石头是他们费了很多努力,在李飞飞39岁的时候才怀上的孩子。也很可能是夫妻俩唯一的孩子。今年是她和丈夫杨慧结婚十周年,飞飞跟我们说,小石头就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结婚礼物。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让我们喜忧参半,又难过,又痛苦,也许最后是个惊喜。”
“孩子到时候营养充足,要不然那什么。”
“多吃点有奶。”
“多吃营养好。”
“营养好,下奶。石头,你看你妈,多能吃啊。”
“小石头,几个月了?踢一脚,踢一脚。看,跟你妈学学指挥,嗯嗯嗯嗯。”
“第几圈了。”
“第五圈。”
“再走一圈吧。”
就在李飞飞怀孕6个月时,被确诊为妊高征,子痫前期重度,这是一种孕妇才会得的病,致死率极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常务副主任 赵扬玉:“血压也特别高,血小板是从正常开始逐渐降下来,万一孕妇发生脑出血,这种孕产妇死亡率是很高的,孩子大人风险都非常大。”
赵扬玉,北医三院妇产科副主任。
子痫发作时,孕妇会全身抽搐,导致呼吸暂停,脑血管也会因承受不住高血压,而破裂出血。而保住李飞飞生命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终止妊娠。
小石头妈妈 李飞飞:“然后就是主要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我一下就崩溃了都快。还跟大夫说,能不能再让我多熬几天啊,她说你不能再熬了,如果再熬,你的生命可能就都会有危险。我们两个达成一致共识就是说,只要孩子生出来,不管有没有气,我们都要去试要抢救他。”
对于小石头这样6个月就出生的巴掌婴儿来说,在国内甚至还没有存活的先例,但是李飞飞夫妻眼中的坚持,让医生们决定,一定要挑战这个几乎不可能救治的病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魏瑗:“我觉得他们对这种生命的热爱,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病人把这个生命交给我们,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做这件事情。”
“好,好,一会儿就生了啊。好,加油,好,好往下使,接住了啊,往下使。”
小石头就这样提前四个月降生了,体重仅仅610克1斤多一点,出生时没有哭声,没有呼吸。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他浑身都是红红的,那么一点点,非常的弱小。我从看到他第一眼,一直到他离开送到,大夫把他送到重症监护,我一直在喊他,我说石头你要坚强,你一定要加油,我说你一定要挺住,然后他好像听懂了我说的话,然后他踢了两下腿,我看到他,我说他在动,我说他是活着的,他腿在踢,后来医生跟我说,李飞飞,孩子是活着的,现在还有气啊,我知道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全力抢救我的孩子。”
仅仅一斤多重的小石头,被紧急送到重症病房的暖箱里,这是他降临人间的第一个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主任 童笑梅:“我们甭管怎么着往前走,每天每天帮助他,帮助小石头一点点往前努力,去度过。”
童笑梅,北医三院儿科主任。从这一天起,她和NCU里的25名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着小石头,即使希望再渺茫,也要与死神搏一场。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大夫也说熬过一天,然后再熬过三天,再熬过一周,然后再往上数,就这么一天一天我们就熬着。”
第一天,小石头设备要闯过的是呼吸衰竭关,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肺出血和休克,在这一天,小石头一共发生了十几次呼吸暂停。医护人员轮流用复苏面罩,24小时轮流为小石头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每一次动作都是极其轻微,因为小石头的血管非常脆弱,稍微一动就有可能脑出血。
小石头挺到了第三天,除了每天依然要和十几次的呼吸暂停作战,要想继续生存,必须要过喂养关,医护人员用注射器,通过插进小石头嘴里的胃管,将奶一滴一滴送入他的胃里,一天8次,每次喂0.5毫升,也就是5滴。这个过程不能有一点疏忽,奶量多一点点,都会引起小石头呛奶,一旦进入肺里,就会危及生命。
小石头奇迹般的挺到了第7天,更加凶险的关口出现了,小石头的肺部的感染越来越严重,导致了肺炎、败血症,正常人身上应该有的细菌,到了小石头身上,却成了致病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郑粤吟:“这个也是我们需要预防的,现在的状态还算良好的情况,能够耐受的话一直等着,一直等着,我又怕哪天,又爆发了,咱们就有点防不胜防了。”
为了控制感染,护士长郑粤吟要为小石头更换原来带菌的中心静脉置管,将导管从手臂的静脉穿刺进去,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刺激,保护小石头脆弱的血管。但是任何创伤性的操作,对小石头来说,都有可能造成感染而致命。所以郑粤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一针见血,一旦失误,小石头就有可能会失去生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郑粤吟:“他血管就比较脆,而且他的血管特别的细,像咱们这个穿刺鞘,基本上比咱们这个穿刺鞘,还要细。特别小心翼翼地见到一点回血了,马上就不能动了,就要顺这个管。”
郑粤吟将细若游丝的导管,插进了靠近小石头心脏的大静脉里,帮助小石头抵抗细菌的侵袭。在这30天里,小石头很争气,体重从出生时610克,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克,而且已经拔除气管插管,能够适应自主呼吸。
“就吃这么点。”
“对,11毫升,已经可以啦。”
每天的吃奶量,也从最开始每次只能吃0.5毫升,之后一滴一滴地增加,到现在每次能吃到11毫升。
“他特别想活下去,我们也是感觉真的挺欣慰的,别的孩子,就这么大的孩子,会好多问题,我们小石头的表现就是,该加奶慢慢加,我们都说得悠着点,别加太多了。睁开眼睛了,你看,跟我们这小朱都有感应了。”
小石头出生已经一个月了,但是因为新生儿监护室,有着严格的探视规定,李飞飞和老公还没有见过一次日思夜想的小石头。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我昨天做梦还梦见小石头了,到医院一看,然后我跟他说话,他就认出我来了,那跟真的似的。”
“你想他了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我们天天都揪心着他,就是你每一天一天地我们就熬着,然后每天的话题都是他。”
这天,对小石头来说,是个有意义的日子,它要第一次见到妈妈。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我从生完到现今天,我第一次见石头,只要孩子好就行,别的我不想什么,孩子的存在就是我存在的最大意义。如果小石头要是睡觉的话,我就把他叫醒。”
“你去了怎么也得给你面子啊。”
在去医院的路上,李飞飞计划着跟儿子见面之后的场景。
“他眼睛挺像你。”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真的?他现在睡觉呢吗?醒着呢吗”
“快吃奶了。”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那就好。哎呀,这么小啊,石头,他能听见我说话吗?笑了,石头,妈妈来看你了,石头,他能听见我说话吗?”
这是李飞飞第一次见到儿子小石头,从怀孕到生产,一路走来,再多的磨难,也都在见到小石头的那一刻,化为了所有的甜蜜。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石头,石头,妈妈来看你了,石头,爸爸妈妈小石头,爸爸妈妈小石头。”
“鼻子,这个管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呼吸机,持续的呼吸支持,鼻子这个。那是胃管,看脚上有脚条。”
看着孩子弱小的身体,插满了各种管子,李飞飞心里很是难受。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目前石头状态还可以吧。”
就在爸爸妈妈沉浸在无限的甜蜜中时,突然小石头的监护仪,响起了警报。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怎么了,他?”
“呼吸表浅了,缺氧了。”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是吧,有痰卡住了。”
小石头突然发生了呼吸暂停,小石头全身处于缺氧状态,生命岌岌可危。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石头,石头,小石头,爸爸妈妈小石头,爸爸妈妈小石头,石头,你一定要坚强,石头,妈妈来看你了。”
因为小石头还没有自我调节呼吸的能力,像这样的呼吸暂停的紧急情况,每天都要发生十几次,每一次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这意味着医护人员要每天24小时看着小石头。
“不错了。”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多谢谢你。”
“没有。”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你们真的挺伟大,不容易啊,他从这么一点生下来,能长到。”
“应该说你们好,因为有你们坚持,我们才能坚持。”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是。”
“好了吧。”
李飞飞和丈夫杨慧,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医院,打听孩子的情况。这个窗口是距离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最近的地方,小石头就在隔壁,李飞飞和杨慧每次都是在这里鼓励小石头,希望他在里面能够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长胖了,现在将近1970克了。”
小石头的妈妈 李飞飞:“哇,这么胖。真棒。”
小石头体重已经从出生时的1斤多长到了四斤,终于可以离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到普通病房和父母每天相伴在一起。在这70天里,NICU所有医护人员,陪伴小石头度过了无数生死时刻,患难与共,难舍难离。
“跟你一样,大眼睛的妈妈来接你了。”
70天里,小石头一共战胜了呼吸衰竭、乳汁吸入性肺炎、双侧脑室内出现、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等19种疾病,仅仅呼吸暂停的生死抢救就经历了700多次。
“见妈妈去。”
“石头。”
这是妈妈第一次抱起自己日思夜想的小石头,怀中的宝贝珍贵无比,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第一次走出暖箱,小石头努力地睁开小小的眼睛,好奇的看着这个世界,这个无数人为了他拼尽全力的世界。在爸爸妈妈的爱和坚持下,在医护人员的守护下,小石头就像他的名字那样坚强、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