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客户端】6 月 16 日,我院骨科宋纯理教授团队与北京大 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团队合作发表文章,报告我国城镇居民椎 体骨折的疾病情况和负担。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宋纯理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团队合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文章,报告我国城镇居民椎体骨折的疾病负担。
文章标题为《中国城镇居民椎体骨折发病率和费用负担的大数据分析》(Incidence and Cost of Vertebral Fracture in Urban China: A Five-year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研究同时得到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美国太平洋医学中心研究所Steven R Cummings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但椎体骨折的危害长期不被重视。事实上,椎体骨折的致残、致死率同样不容忽视,并且椎体骨折还会大大提高后续严重骨折的风险。改变大众观念、引起公众重视需要切实证据。
该研究基于2013-2017年全国23个省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5年随访,共约4.80亿的人群数据,评估50岁以上中国城镇居民的椎体骨折发病率及医疗花费。
研究结果显示:椎体骨折发病率在2013-2017年间持续增长(从2013年的85.21/10万增长到2017年的152.13/10万,增长至1.79倍),确诊总病例数和相关医疗花费总额均高幅增长(5年间各增长至5.83倍和5.45倍)。椎体骨折带来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形势不容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利用“临床识别的椎体骨折”的定义,结合医保大数据,间接地说明了具有临床症状且切实产生医疗花费的椎体骨折的发病率问题,是椎体骨折真实世界的真实体现。
同时,本研究报告的全国性椎体骨折发病率数据与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团队的全国性椎体骨折患病率数据(JAMA Network Open. 2021;4(8):e2121106.)共同描绘了椎体骨折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在同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充分肯定了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呼吁临床医生对包括椎体骨折在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给予更多关注和应对举措。
本研究系北医三院宋纯理教授团队与北大公卫詹思延教授团队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研究的系列合作之一,前期关于中国城镇居民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已发表(PLoS Med. 2020;17(8):e1003180.)。
从研究结果上看,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趋于稳定,这也跟发达国家髋部骨折发病率从低到高然后逐步平稳的发展历程一致;但老年椎体骨折的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长,且椎体骨折绝对数量更多、增长速度更快。
同时,椎体骨折还是髋部骨折的前哨事件,椎体骨折的平均年龄(70.26岁)先于髋部骨折(77.05岁),控制椎体骨折的发生,对减少后续骨折风险意义重大,尤其是致命的髋部骨折。
此外,可喜的是,无论是髋部骨折还是椎体骨折,人均住院费用均稳中有降,真正体现了中国医生在治病救人、医疗控费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展,中国面临日益增长的骨质疏松相关的医疗负担依然不容忽视。
北医三院骨科在读博士生郑烜琦、北医三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许璐博士是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医三院宋纯理教授、北大公卫詹思延教授、王胜锋副研究员是并列通讯作者。
链接地址:https://m.btime.com/item/router?gid=475bc6gv8g59a3at80l6d7ip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