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眼科 张纯教授、主任医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黄萍 洪颖 李爱军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并且是世界范围内造成不可逆性盲的首位因素。Cairns(1968)发明的小梁切除术至今仍为抗青光眼的最为经典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方式。虽然近些年很多新的术式不断出现,但在与小梁切除术的比较研发当中,仍然不能替代现有的小梁切除术。但是小梁切除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小梁切除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制作巩膜瓣、小梁切除及虹膜周切达到有效实现房水外引流从而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保存视功能的目的。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是造成术后眼压失控、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导致手术失败,目前多采用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MitomycinC,MMC)。然而,在有效防止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同时,MMC的使用也使得一些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如早期滤过过强,低眼压,浅前房,薄壁滤过泡以及滤过泡渗漏,角膜上皮损伤,低眼压性黄斑病变。MMC的眼部毒性还可以造成局部微血栓形成、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及睫状体神经的损伤。 目前国内有多篇关于羊膜在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报道,均为回顾性研究,例数较少,尚缺乏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本课题组较早开展该手术,在2003年发表的文章总结了99例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其结果显示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可较好的防止术后组织瘢痕形成,是安全、有效地治疗青光眼的新方法。
本项目在前期基础上,进行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生物羊膜植入巩膜瓣下,并与单纯应用抗代谢药物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此评估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我们观察了两组的眼压、前房深度(根据Spaeth浅前房分级法)、滤过泡分级(Indiana滤过泡分级标准)、并发症、术后是否用降眼压药以及术后滤过泡是否穿刺重建或注射5-Fu。观察时间点为术前,术后第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
项目研究显示: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羊膜在巩膜瓣下及巩膜表面不仅有胶原薄片的机械阻挡作用,其抗黏附作用及抗纤维化的特性,可以减少滤过泡周围的炎症反应及巩膜瓣的粘连,抑制瘢痕形成,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导致的眼内压再次升高而无副作用。
未来术中联合应用羊膜植入,由于不存在MMC所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我们可以不应用可调节缝线,由于羊膜本身放置在滤过通道处具有机械引流同时抗炎抗瘢痕作用,我们在术毕时可以缝合紧密,使小梁手术的步骤相对标准化,依赖医生的经验成分减少,学习曲线缩短,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成功率得到提高。
目前国内外对于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的手术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未见到多中心的相关研究及术后的综合疗效评估。本课题的首期已在北京市内的五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对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详细评估,建立手术和术后随访观察的技术标准化流程,在后续的二期研究中准备在二级和县区级医院开展样本量更大的多中心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普及推广标准化的小梁切除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使青光眼患者需终身用药或需多次手术的情况能够有所减少,在合理应用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费用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研究中应用的羊膜已国产化,价格便宜,而且本研究中的术式为原有的小梁切除术的改良,无需添置新设备,广大的眼科医生都具备进行小梁切除术的操作技能,因此推广应用前景良好,市场风险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