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心血管内科 李昭屏教授、主任医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李卫虹 冯杰莉 陈宝霞 冯新恒
项目目的:
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FlowReserve,CFR)检查方法;并探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CFR在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治和PCI术后患者临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项目内容:
CFR是指对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增大的能力,用最大反应性充血时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与静息时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之比表示,是冠状动脉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采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CFR,阐明此项技术在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治和PCI术后患者临床随访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方案:
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X综合征等需了解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患者,采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流频谱,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三磷酸腺苷(ATP)0.14mg/kg.min2min,观察记录冠脉血流频谱,测量静息状态和ATP注射后冠状动脉舒张期最大的峰值血流速度;计算ATP后和静息状态的舒张期最大峰值血流速度的比值得到CFR。
项目国内外动态:
目前,临床上测定CFR的方法有PET-CT、MRI、冠脉内多普勒导丝等技术,由于费用昂贵、场所限制或有创性等,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采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CFR,具有无创、可重复、便宜、便利的特点,便于患者随访。国外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和微循环等领域有一些研究,但还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更是较少,且仅为小样本的临床研究,更缺乏在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治领域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新颖性和创新性:
我们率先于国内在临床上开展此项技术,应用于有胸闷、胸痛等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对于没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为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可靠手段;并将此项技术用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治疗随访中,评价治疗效果。同时,CFR的测定可以协助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判断,采用此项技术监测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冠脉血管功能,对于指导PCI术后患者进行有效危险分层,优化治疗方案,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另外,国外CFR检查时采用的负荷药物多为费用较高的腺苷(340.64元/90mg/3人),我们应用的ATP价格低廉(1.18元/40mg/每人),与腺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诊断价值。
经济效益:
CFR检查适应症广泛,临床中部分冠脉无明显狭窄或行PCI后仍有胸痛的患者,反复就医检查,甚至短时间内复查冠脉造影或冠脉CT费用较高。而CFR测定简便易行,可避免高额检查,减少医疗开支,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同样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些疾病在没有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冠状动脉储备能力的下降,导致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的发生。采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CFR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冠脉血管功能的异常,为临床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接受PCI治疗者也在不断增多,而PCI术后半年的再狭窄是影响PCI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CFR检查应用PCI后血管功能的监测,对患者进行有效危险分层,优化治疗方案,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CFR检查还可作为部分无明显冠脉狭窄或PCI术后仍有胸痛患者的初筛,避免过多有创或放射检查带来的损伤和痛苦。CFR检测技术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的特点,便于临床广泛开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定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