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负责人:陈仲强教授
项目组主要成员:曾岩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目的:针对上胸椎角状后突畸形这一世界性的难题进行手术治疗,以获得脊髓减压和神经症状的改善。
内容:自2005.9-2014.12,共治疗上胸椎角状后突畸形26例。病因诊断:陈旧结核性后凸19例,先天性后凸6例,肿瘤切除术后1例。手术方式:后凸顶点环形减压+闭合截骨矫形或节段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手术时间平均为4.9小时,平均出血量为2084ml。术前平均后凸角度为73.0°,术后1周平均后凸角度为32.6°,平均改善率为55.4%。术后平均随访29.5个月,平均后凸角度33.5°,平均改善率为54.1%。26例患者术前下肢神经损害症状Frankel分级C级10例,D级16例,术后6例C级改善为D级,12例D级改善为E级。26例患者术前ODI评分平均为23.8分,术后ODI评分17.1分,平均改善率为32.3%。临床治疗满意度PSI指数总满意度92.3%。手术并发症包括:2例患者术后短期内一过性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患者术后5年内固定棒断裂,后凸复发,经再次手术后凸矫形、重新固定后痊愈。
技术方案:患者俯卧位,暴露后凸顶点和上下各2-4椎节。在上下椎节植入椎弓根螺钉。在后凸顶点处进行环形减压和截骨,解除脊髓腹侧所受压迫,同时向顶椎前柱区域进行楔形截骨。截骨完成后进行后凸矫形。如后凸矫形所需截骨范围较小,可直接闭合截骨间隙;如截骨范围较大,截骨间隙直接闭合困难,有造成脊髓过度短缩堆积以致神经功能受损的风险,则采用双轴旋转矫形并前柱重建。矫形完成后进行坚强固定和植骨融合。术后支具保护6个月。
国内外动态: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治疗是世界罕见的难题,由于其特定的发生部位,外观畸形并不明显,往往因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而被发现。神经症状产生的原因除了后凸顶点对脊髓的直接压迫,还与后凸局部脊髓受到牵张而缺血有关,因此直接减压和后凸的矫形同等重要。而其治疗非常棘手,传统的侧前方入路手术解剖层次复杂,重要结构众多,暴露困难,减压往往不充分;后路单纯椎管后壁减压为间接减压,且由于上胸椎生理后凸使脊髓难以后移避开腹侧压迫。上述术式的神经并发症很高,高达50%的患者可出现神经一过性损伤,最终25%为永久损伤。Rajasekaran报道5例中上胸椎陈旧结核性后凸,采用后路矫形,其中一例术后下肢完全瘫痪;Lenke所治疗的2例中上胸椎后凸,术后1例下肢症状一过性加重;Samudrala采用后路手术治疗8例颈胸段后凸,其中3例出现短期神经功能损害。
创新性:我们提出后凸顶点环形减压+闭合截骨矫形或节段切除-双轴旋转矫形的手术策略,是针对上胸椎角状后凸的创新性治疗方法,主要表现在:(1)在上胸椎这一特殊区域采用后路环形减压方式解除脊髓压迫,较原有侧前方手术入路解剖层次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减压彻底;(2)在减压完成后通过适度矫形消除脊髓牵张缺血,有效增加脊髓血供;(3)通过后路手术同时完成减压和矫形,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较前后路联合手术显著降低。通过临床观察,患者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显著提高,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社会效益:通过创新性的手术方式,有效解除脊髓压迫和牵张缺血,缓解神经症状,矫形效果好,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可以较快恢复正常生活,并且较以往多次手术方式费用明显降低,社会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