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风华正茂的清华大学生在寝室发生心脏骤停,在宿舍同学、120急救人员和北医三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接力下,脱离生命危险。
5月7日下午,18岁的清华大学生赵峰(化名)下课后与同学们回到宿舍,开始了自己的休闲时光。然而谁都不知道厄运即将降临在这位一向身强体健的青年身上,那个瞬间足以改变他的一生。
时间定格在16:56,只听见“咣当”一声,同学们发现前一秒还在电脑前浏览网页的赵峰突然摔倒在地,不省人事,呼吸急促而费力,面色青紫并很快呼吸停止。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能否存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几分钟之内能否得到有效的抢救,尤其是最初的4-6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万幸的是,赵峰和同学们刚刚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室友作出了抢救赵峰的第一步。同学们有条不紊,分工合作,有人立刻开始胸外按压,有人拨打120,有人跑去取4月份刚刚在校园安装的AED(全自动体外除颤仪)。在胸外按压的过程中,同学们还触摸了赵峰的颈动脉,可触及与胸外按压一致的脉搏搏动,说明同学们进行胸外按压的质量是非常高的。几分钟后,AED到场,同学按照AED的指示为赵峰进行了2次电除颤。
10余分钟后120急救人员到达急救现场。此时赵峰仍然没有自主呼吸,没有心跳。急救人员接过生命的接力棒,继续抢救,进行更为高级的生命支持。除了胸外按压外,还第一时间开放静脉、给予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次判断赵峰脉搏、呼吸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屏气凝神,期待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能快点恢复,快点醒过来。
终于,在17:30时,赵峰恢复了的心跳和呼吸!然而谁也不敢松懈,在大家的帮助下,赵峰被转运到急救车上。
10分钟后急救车到达北医三院急诊科,抢救生命的接力棒传到北医三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手中。赵峰立刻被推入抢救室,此时,赵峰虽然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但仍然昏迷不醒。众所周知,心跳停止后,血流停止,全身的组织器官都会缺血缺氧,其中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心脏停止数分钟后即可发生脑损伤,停跳的时间越长,脑损伤越严重。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决定了患者最终以什么样的状态存活,换句话说,如果脑损伤严重,即便能活下来,也会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陷,甚至是植物状态。对于一个仅有18岁的高校学子,一个刚刚拉开人生序幕的活力青年,这样的结局是非常残酷的,是家庭、学校不能承受的。
急诊科医师第一时间联系马青变主任,马主任当即决定对赵峰实施亚低温治疗,立即启动亚低温团队。亚低温团队立即响应,急诊科葛洪霞副主任、郑康主治医师、尚文主治医师等立即为赵峰实施亚低温治疗。在接下来的72小时,赵峰经过了低温诱导期,低温维持期(24小时)和复温期。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严密监控着赵峰的心跳、血压、检查、检验等指标,每小时都要对他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细微调整呼吸机参数和繁杂的治疗方案,因为每一步都关系到这个优秀的高校学子还能不能苏醒,能不能重归大学校园。
终于在5月11日,心脏骤停后的第4天,赵峰苏醒了!他睁开眼睛,看到全然陌生的环境,医生和护士赶忙上前,“赵峰,握握手!”赵峰虚弱地动动双手,“赵峰,动动双脚!”他也作出了相应的动作,大家都高兴极了。5月14日,心脏骤停后的第7天,拔除气管插管,赵峰的神志完全恢复,“赵峰,你是某某大学的吗?”“是啊”;“赵峰,你们是不是刚刚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是啊”;“赵峰,123加上67等于多少?”“不等于190嘛,这么简单”……那一刻,那个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年又回来了。
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们都激动不已,他们为日日夜夜守护能换来生命与健康感到万分欣慰和自豪。
目前,赵峰已转至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查找病因,进一步治疗。
18岁青年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而他的同学、120急救人员及北医三院急诊科团队紧密衔接。
第一棒起跑不俗,第二棒完美交接,第三棒实力冲刺。为生命接力,齐心协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他的生命。环环相扣,环环精彩。
相关链接:
亚低温,又称为目标温度管理,是指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2-36℃之间,维持至少24h以上,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被公认的可以减轻心脏骤停患者脑损伤的治疗措施。
北医三院急诊在心脏骤停患者亚低温治疗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沿。2012年首次在国内开展心脏骤停患者亚低温治疗,至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帮助很多患者以“完美无瑕”的状态重新回归社会。亚低温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诱导期、维持期、复温期。诱导期要求快速降温,将体温迅速降至目标温度;维持期要求平稳控温;复温期则要求缓慢复温。体内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内环境的变化,亚低温期间要非常严密的监测,谨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