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医讯 > 正文

消化科:内镜下“钻”隧道切除2.5×7cm食管巨大肿物【2019医疗技术创新一等奖】

作者:田雪丽 来自:消化科 时间:2020-05-26 文章点击率:

我们常说,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但追求科学进步的脚步却永不停歇。2019年,北医三院又有一批新的医疗技术,经过严格的审批和长期观察,转为常规技术普及应用。新技术带来新的希望,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技术都有哪些吧~

项目团队:北医三院消化科

2019三院新技术 | 消化科:内镜下“钻”隧道切除2.5×7cm食管巨大肿物

2019年医疗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技术名称:隧道内镜技术在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黄永辉(第一排左二)

团队成员:常虹、姚炜、李柯、田雪丽、郑炜

从1名患者的治疗经历谈起

患者李女士,65岁,因“吞咽哽咽感”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显示食管巨大肿物,2.5x7cm,建议外科手术切除。患者既往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从外地辗转就诊于北医三院消化科黄永辉教授门诊,后收住消化科病房。

入院后对李女士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评估,超声内镜提示其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食管管壁的次外层),考虑为平滑肌瘤。胸部增强CT显示食管中段肿物,未见肿大淋巴结。

考虑到患者高龄,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食管病变巨大,如果采用外科开胸手术切除部分食管,则手术风险极高,且创面大,术后愈合慢。如果采用胃镜定期复查,观察病变的变化,则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并且可能延误治疗。

黄永辉教授针对患者病变的特点,应用消化科内镜治疗的新技术:经内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即在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建立一个黏膜下隧道,“钻”到食管的病变,完整切除巨大肿物。手术过程顺利,操作时间仅35分钟。术后第4天即可进食,7天后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平滑肌瘤。患者肿瘤被顺利切除,同时解决了隐患,减轻了心理压力,且无需再复查内镜。

技术内容

2019三院新技术 | 消化科:内镜下“钻”隧道切除2.5×7cm食管巨大肿物 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即在病变口侧3-5cm切开黏膜,在黏膜层和固有肌层建立黏膜下隧道,“钻”到病变处,完整剥离肿瘤,取出病变至体外。该方法保留了表面黏膜层的完整,创面小,感染风险明显降低,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区别?

外科开胸手术,需要切除部分食管,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风险高。传统胃镜下切除病变术式ESD或EMR则需要切除固有肌层的病变,极易穿孔,且有切除不净的可能。通过定期复查胃镜随访,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延误治疗的风险。

本项新技术采用内镜下利用黏膜下建立隧道,减小了手术风险,切除了肿瘤,避免了延误治疗的隐患发生。

此项技术适合哪些患者?

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贲门黏膜下良性肿瘤患者。

本项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在切除肿瘤,解决健康隐患的同时,避免患者长期内镜或其他影像学随访,减轻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