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今天,一起来看一个重获新“声”的故事。
“我终于能重新听到声音了,太美好了。之前去哪都要我儿子陪着,过马路都危险。现在我太高兴了。我觉得以后会更好,人工耳蜗给我带来了很大希望。”
2023年2月的一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马芙蓉教授像往常一样出门诊。这时,两名特殊的客人来到诊室,向马芙蓉教授送上锦旗:“仁心妙手 杏林典范”。
“当时真的挺感动,效果也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能给我起这么大作用。”曾患有中耳炎及神经性聋的刘女士,和家人专程来感谢马芙蓉教授帮助自己重建听力,恢复正常生活。
今年60岁的刘女士,患有中耳炎长达50年,因为两侧鼓膜穿孔,经常耳朵流脓,听力也越来越差。“右耳基本上听不见,年轻的时候听力还能和人交流,但也有些影响,主要是听不见小的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女士只能靠左耳勉强和人沟通。
2020年夏天,刘女士双侧中耳炎再次发作,两边耳朵都出现了明显的流脓症状,经过多次治疗,流脓症状虽然得以控制,但听力下降明显,几乎要别人趴到左耳边上才能听见。患者辗转来到了北医三院耳鼻喉科马芙蓉教授门诊。
经过细致检查和评估后,马芙蓉教授为刘女士制定了一系列治疗方案。首先,为刘女士进行了右耳的鼓室成形术,术后3个月伤口恢复良好后,右侧试戴助听器,效果不佳。然后行左侧鼓膜修补术,术后3个月试戴左耳助听器,有一定效果,但言语识别率仍不满意。根据刘女士的情况,马芙蓉教授建议她可以考虑做人工耳蜗。
“我们当时太不了解人工耳蜗是什么,我也挺排斥,不愿意做。因为完全不了解,觉得太恐怖了。还觉得如果手术了,万一不起作用怎么办?”听到“人工耳蜗”,刘女士一开始非常排斥。
经过了半年的思想斗争,刘女士从对人工耳蜗的不了解和恐惧,到逐渐接受,于2022年3月顺利完成右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于手术后1个月开机。
资料图 | 马芙蓉教授手术中
“术后还是要靠自己多练习,声音是比较机械化,要像孩子学说话一样多练。一开始在电脑上进行练字的训练,天天练,一个月后,感觉到可以听评书了,听了一段时间,突然感觉能交流了。当时太开心了!”通过努力训练和康复,刘女士已经可以和别人顺利交流了。
“我对马教授说,好在当时听了您的话,要不然我现在可能都听不到声音了。马教授也特别开心,我觉得她看到我听得这么好,为我感到高兴。”再次见到马芙蓉教授,刘女士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小时候因为发高烧,中耳炎发作了,没得到及时治疗,慢慢穿孔了。后来我做了中耳炎手术,又做了人工耳蜗,让我恢复听力,重新听到世界的声音,心里特别开心!”
知识链接: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一种能使得患有双耳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成人和儿童获得或恢复听觉的电子装置。它的工作原理是将电极植入到人体的耳蜗鼓阶中,绕过耳蜗内的损伤的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在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的患儿中进行该类手术,使得这些耳聋的孩子能够获得正常的言语发育,回归正常的生活。
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已经有语言基础,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听力下降的成人患者。
引起成人语后聋的常见原因包括:1、老年性聋,2、遗传性聋,3、噪声性聋,4、慢性中耳炎迁延不愈或中耳炎手术,5、颞骨外伤,6、突发性耳聋。
成人语后聋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症:1、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2、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3、无手术禁忌证;4、植入者本人和/或监护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性聋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在老年人群体中,耳聋占到34%,大于75岁的老人中,一半以上有听力障碍。
导致老年性耳聋的因素一方面包括内在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肾功能不全等,另一类是外在因素,比如环境噪声、吸烟酗酒或药物性聋等等。常常表现为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言语分辨率降低、重振或耳鸣。
通过合适的方法改善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听力:1、提高生活质量,2、增加幸福感和存在感,3、 家庭和睦,社会交往,4、避免因缺失声音提醒而出现的危险事件,5、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