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至30日,在第8届世界青光眼大会(World Glaucoma Congress, WGC)上,我院眼科吴玲玲教授团队的“单眼视野异常的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正常眼的进展研究”和“闭角型青光眼接触性房角关闭患者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转化的研究”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吴玲玲教授作为大会委员会成员,应邀参会并主持青光眼治疗分会场的会议。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每年约有7000万病人罹患青光眼、其中700万病人永久失明。因此,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来保护病人的视功能,一直是全球青光眼医生探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我院眼科吴玲玲教授团队从2003年起便开始多项青光眼早期诊断研究,通过长期随访,探索青光眼疾病的早期表现以及疾病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团队“单眼视野异常的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正常眼的进展研究”,首创性地选取开角型青光眼病人中,一只眼睛已经出现明显的视野缺损,但另一只眼睛视野还在正常范围的这部分病人来进行研究,他们的所谓“视野正常眼”其实很有可能是极早期的青光眼。对于这些“视野正常眼”,研究团队前瞻性针对视盘旁萎缩斑beta区这一危险因素、利用视野检查进行长达8年随访,确立其在中国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参考意义。该项研究被WGC评为高水平研究论文,获得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范翔医师作为本次大会仅有的2位获得自由发言的中国学者之一,代表团队向全世界青光眼学者进行汇报。
“闭角型青光眼接触性房角关闭患者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转化的研究”作为大会壁报进行展示交流。研究提示在中国闭角型青光眼病人中,接触性房角关闭是疾病早期表现以及危险因素,可用于临床指导治疗、延缓青光眼进展。该研究填补了国人闭角型青光眼前瞻性早期诊断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