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是鼻黏膜急性炎性疾病,俗称“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后期常合并细菌感染。急性鼻炎在秋、冬、春的季节变换时发生,常合并鼻窦、咽、喉等上呼吸道炎症。
(一)病因
1、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病毒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在病毒感染基础上会继发细菌感染,感染菌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2、诱因:(1)全身因素,如受凉、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及全身慢性疾病等均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鼻粘膜的抵抗力下降。(2)局部因素,临近部位的病灶性疾病对急性鼻炎有诱发作用。
(二)临床表现
1、前驱期:约1-2天,多表现为全身乏力、酸软,畏寒。
2、卡他期:约2-7天,渐有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早期为水样或粘性鼻涕,晚期常为粘脓性,可有鼻痒、打喷嚏及嗅觉减退等,常伴有咽痛、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及头痛等。
3、恢复期:鼻塞逐渐减轻,脓涕也减少,如未出现并发症,则数日内可自愈。
4、并发症: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鼻窦炎或急性中耳炎,若炎症向下蔓延,常并发咽、喉及支气管的炎症。
(三)治疗
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并注意预防并发症。
1、全身治疗:注意休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多饮水,进食清淡。如有发热、头痛可服用解热止痛药;合并细菌感染或出现并发症时,应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中药以疏风解表为主。对于抗病毒药物目前尚不成熟。
2、局部治疗:鼻塞、流涕可用麻黄素类滴鼻剂以利于通气引流。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持续数月或炎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依病理和功能紊乱程度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者病因相同,且后者多由前者发展而来,组织病理学上无绝对界限。
(一)病因
1、全身因素:营养不良、烟酒过度;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青春期、月经期及妊娠期鼻黏膜可发生充血、水肿;慢性鼻炎也可为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糖尿病等。
2、局部因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中隔偏曲等鼻腔结构异常导致鼻腔狭窄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以致炎症反复发作;长期应用麻黄素的减充血剂,引起鼻腔黏舒缩功能障碍。
3、职业与环境因素:由于长期接触各种粉尘(如石灰、水泥、煤等)、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等。
(二)临床表现
鼻塞、鼻涕增多为主要症状,还可伴有鼻腔胀痛、头痛和嗅觉减退。鼻塞可表现为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间歇性:白天、劳动和运动时鼻塞减轻,睡眠、寒冷及静坐时明显;交替性:平卧时鼻塞较重,侧位时居上侧通气较好,下侧较重。鼻腔分泌物多为粘液性,继发感染后可出现粘脓性或脓性,鼻涕也可向后流入咽喉部,引起咽喉不适,出现多“痰”及咳嗽。
(三)治疗
1、消除致病因素是关键,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2、局部治疗:短期可应用减充血剂缓解症状,但用药时间不宜超过一周,因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可引起药物性鼻炎。
3、药物治疗:可应用中药及粘液促排挤等质量。
4、对于经过长期及规律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鼻腔存在结构异常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切除肥厚的下鼻甲黏膜和/或下鼻甲部分骨质以及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等。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5岁,2年前感冒后出现鼻塞,此后鼻塞反复发作,冬季较重,初始为交替性、间隙性,鼻涕较多,为粘液性。曾应用麻黄素及口服中成药等治疗,鼻塞有时可缓解,但未能痊愈。近半年鼻塞加重,为持续性。就诊后诊断为慢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