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科简介
药剂科发展理念:
患者满意、临床认可、个人发展、科室和谐。
为医院药学发展做贡献。
药剂科发展目标:
要认识大学医院的使命,提供先进的医院药学业务;做医教研全面发展、国内领先水平的药剂科。具体体现在:
1. 以优良的工作保证日益增长的医院药品供应;
2. 以高水平的药学服务满足临床药物治疗需求;
3. 以培养适应未来医疗发展的药师为教学目标;
4. 以标志性的成果展示医院药学科研工作水平。
药剂科核心服务:
科学有效地保障药品供应,在医院运营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以临床药学工作为核心,强化与其他部门的协作,积极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医疗,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治疗药物监测和循证药学等服务;促进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改善成本效益;对药师进行适应未来药学服务的教育和培训;结合临床开展药学研究项目,促进学科发展。
药剂科总体情况:
自1958年建院设科以来,药剂科历代同仁努力工作,发愤图强,科室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09年药剂科获得中国医院药学专业业委员会首次设立的中国医院药学奖:“优秀团队奖”(阿斯利康杯)。2010年药剂科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2011年获得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青年文明号”。近年来在医院的支持下,软硬件的建设有了突出的进步;药剂科有优秀的人才队伍,现有高级职称药师26人,中级职称113人,初级药师101人。其中博士学位35人,硕士学位42人。药学楼的建成使药剂科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药剂科进入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长期以来,药剂科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临床为主角的服务意识。2005年国内首批通过GPP认证的医院制剂室,配制患者不可或缺、疗效好、价格低的医院制剂。完善的新药遴选制度和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优化了医院用药品种。符合GSP要求的药库保证了贮存药品的质量。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和投入使用的单剂量摆药机更好的保证了药物调配环节的质量。临床药学从全面药物咨询到全程药学监护,为患者的合理用药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在教学工作方面,药剂科积极推进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工作,2002年成为教育部临床药学硕士点;2005年率先开展临床药学6年制理学硕士培养;2006年发展成为临床药学博士点;2006年同时成为北京市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临床药师工作试点单位;2010年成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基地。2009年起成为美国肯塔基大学和康涅狄克大学的临床药学实践基地,2所大学先后有7位美国临床药学毕业生来我院进行了1-2个月的临床药学实践,我科2位临床药学学生赴美进行了1个月和1年半的临床药学实践和联合培养。承担多个北京市级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如1997年至今连续举办了26届全国临床药学新进展学习班,以及药事管理与持续改进学习班等。
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方面,在注重科研选题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同时,不断总结创新完善临床药学实践培养体系。药剂科目前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人。2016-2024年期间累计培养研究生95人,已毕业65人。2024年,共毕业临床型硕士生3人、科研型硕士生1人。截至2024年10月,在读研究生共计30人,其中直博生6人、博士生5人、六年制科研型研究生3人、临床型硕士生14人、在职科研型硕士2人。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以及北大医学首届公共卫生/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汇报大赛三等奖等荣誉。科室培养的临床药学研究生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影响因子14.7)、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中国科协 T1 高质量科技期刊,影响因子7.0)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每年均有研究生受邀在亚洲临床药学大会、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国药理学会等国内外权威学术会议中报告研究成果。
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版》,我科临床药学连续多年位列第一。近5年来,药剂科科研成果显著,新增科研课题120余项,经费金额超6000万元;我科人员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文章360余篇,其中SCI 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主编、主译、副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主导或参与编写国家、地方及团体标准10余部;发表各类指南、共识30余部。截止2024年,共计116人次在全国、省市级多个学协会和学术期刊任职。具有北京大学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评价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春风药学创新联合研发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
目前,药剂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快速发展,这是药剂科全体职工爱岗敬业、努力拼搏的结果。但时代在发展,医院药学在大踏步前进,在挑战与机遇面前,我们要更加齐心协力,锐意进取,让药剂科不断进步,为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业务范围
药剂科设有调剂部门,包括门诊药房、急诊药房、生殖中心药房、传染病药房、草药房、住院药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库、制剂室,还有临床药学、药学实验室、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中心及各分院区药房等多个班组。
本部及分院区药房调剂部门主要负责药品管理、调配以及保障供应工作,开展了互联网药学服务,并对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及家属开展用药咨询、用药教育等药学服务。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主要承担全院全部临床科室60余个护理单元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长期医嘱的集中调配工作,依照严格的调配标准流程保障药品疗效及安全。
药库的工作内容为保障全院药品的供应,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采购过程严格执行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规定。
制剂室主要负责我院院内制剂的配制生产、研发及管理工作。包括医院著名的制剂如:颈痛平片、复方苍耳子片、复方银花片、关节洗药、维生素E霜、当红创伤乳膏等。
药学实验室和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中心提供药物精准检测分析服务,利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和药动学/药效学原理,为临床提供药物及小分析标志物精准检测平台,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及临床科研能力,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临床毒理分析、小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代谢组学研究、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等。
临床药学组临床药学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药师覆盖神内、疼痛、肿瘤、血液、感染、消化、营养、ICU、老年、心内、呼吸、肾内、妇产、风湿、普外、泌外、神外、骨科、急诊、儿科、皮科、眼科等二十余个专科,日常工作内容包括:(1)药学监护:针对住院重点患者开展全程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2)医嘱审核、用药建议:参加所在病区医疗查房,审核用药医嘱,并关注医嘱执行过程的药物合理使用,提出治疗建议。(3)医药联合门诊及药学门诊:先后开设了抗凝门诊、帕金森门诊、老年综合评估、儿科药学门诊等,同医生密切合作,解决复杂用药问题。(4)临床用药会诊:全面参与临床会诊工作,针对疑难病例提供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等全面用药建议。(5)多学科诊疗:参与院内多个MDT团队,包括营养治疗组、静脉输液组、老年多学科评估组、脑血管病中心、骨质疏松与骨代谢疾病、疼痛中心、炎症性肠病MDT、肿瘤/血液MDT、心脏运动康复MDT、减重与代谢手术MDT、神经外科胶质瘤等。(6)患者用药教育:制作用药教育宣传材料、举办科普宣传讲座,参加义诊等方式进行患者用药教育;在病区进行一对一的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负责运营“北医三院药剂科”微信号,向广大患者提供药学科普知识。(7)处方点评:为各班组处方点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助力门急诊合理用药的提升,同时积极探索处方点评过程中的软件应用和人工标引。处方点评结果积极反馈临床,闭环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8)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监测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积极通过用药安全时讯等各种形式宣传用药安全理念。
药剂科优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卓越的专业能力、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优秀的科室文化。自1958年建科以来始终秉承“患者满意、临床认可、个人发展、科室和谐”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提供先进的医院药学服务,追求医、教、研、管全面发展,在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科室临床药学专业自2015年以来连续9年排名全国第一。
特色
在药品供应方面,药剂科始终以优良的工作确保医院药品供应,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科学有效地保障药品供应;同时药剂科以临床药学工作为核心,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水平药学服务,强化与其他部门的协作,积极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医疗,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治疗药物监测和循证药学等服务,促进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并改善成本效益。在教学工作方面,药剂科积极推进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工作,2002年成为教育部临床药学硕士点,2006年发展成为临床药学博士点;2006年同时成为北京市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临床药师工作试点单位;2010年首批入选卫生部重点专科,并成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基地。科室积极开展药学科学研究,近年来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和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重大专项项目支持,制定的多项药学指南入选世界卫生组织STAR最佳指南,研究成果在领域顶级期刊《Cell》、《Circulation》、《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杂志发表,多项研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人员结构
截止指2024年11月,药剂科有正高职称10名(占比4.0%),副高职称16名(占比6.3%),中级职称113名(占比44.7%),初级职称101名(占比39.9%)。其中博士学历35人(占比13.8%),硕士学历42人(占比16.6%)。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