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3年度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大会对为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郭秦炜教授团队开展的“踝关节运动损伤诊疗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主要完成人:郭秦炜、胡跃林、焦晨、江东、史尉利、皮彦斌、谢兴、赵峰、陈临新、刘子铭)
奖励大会现场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作为国家运动医学重点学科、中国奥委会唯一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教育部运动医学创新团队、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蝉联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榜首,作为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微创外科领域学术排头兵,一直从事运动损伤相关基础与临床及转化研究工作。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我国正经历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和运动参与度的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肉系统损伤逐年增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年我国运动损伤超8000万人次,其中踝关节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其运动损伤占骨骼肌肉系统损伤50%以上。
踝关节运动损伤包括踝关节软骨损伤、韧带断裂、肌腱断裂及滑膜病变等。由于踝关节结构复杂、操作空间狭小,严重病变的手术治疗对治疗精准度与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在重度距骨骨软骨损伤、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断裂以及特殊的跟腱损伤等伤病中,传统切开手术创伤较大,为患者术后的康复带来了更多挑战。
《踝关节运动损伤诊疗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介绍
踝关节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减小手术创伤,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运动功能,帮助运动员重返赛场。针对运动医学领域这一课题,以郭秦炜教授为代表的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足踝外科团队历经15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资助下,针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及特点、组织修复与重建、以及微创外科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新性成果包括:提出距骨骨软骨损伤影像学测量方法,原创性提出骨-骨膜复合体移植新技术;进行韧带重建的骨道研究,提出关节镜下解剖修复与重建技术等。
基于上述成果,形成了踝关节运动损伤临床诊断与微创治疗的全链条技术规范体系,帮助80余名国家队运动员再创辉煌,并推广应用于广大普通人群,总体疗效优良率在90%以上,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该项目发表论文58篇,在国际运动医学权威杂志 Am J Sports Med、Arthroscopy 等发表SCI论文29篇,授权专利15项,牵头制定指南1项,主译、参编专著14部。该技术已通过每年开展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踝关节镜技术与新进展学习班”,推广至全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116家医院,显著提高了全国的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疗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运动医学足踝外科团队合影(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