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 栉风沐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运动医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1955年,我国效仿苏联,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医疗体育医师督导教研组及医疗体育科,我国运动医学奠基人曲绵域教授任主任。同年9月,全国各地三十多个高等医学院校和体育领导机关选送专门人才,参加由北京医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在前苏联基辅医学院专家克·依·克拉斯诺契尔斯和医疗体育医师督导教研组成员的指导下,第一批41名进修人员于1956年6月通过考试毕业。
浦钧宗(左)为学员翻译前苏联专家授课内容
曲绵域(左三)、浦钧宗(左一)主持进修班毕业考试
全国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合影
1956年6月《解放日报》第3版
1958年,第十二届国际运动医学会(FIMS)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曲绵域教授列席,会上他第一次得知他所从事的这个新专业在国际上叫“运动医学”。同年4月,为充分发挥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体育科的作用,曲绵域教授提出增设运动医学(医师督导)咨询门诊,负责患病或愈后患者的体育运动问题、运动员有关医师督导检查及咨询等工作。
曲绵域等列席第十二届国际运动医学会(FIMS)大会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前身即是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创建的医疗体育科,在党、原国家体委、北京市及原北京医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曲绵域教授等老一辈创业者的努力下,在周恩来、贺龙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于195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正式成立,命名为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当时的北医三院院长左奇同志兼任研究所名誉所长,曲绵域同志任所长,原国家体委拨款人民币 10万元,北京市政府拨款 7.8 万元,增添了X线机,心肺功能仪,血压示波仪及体疗器械等,并设专业门诊和病房,病床 5张。自此,研究所在医疗、教学、科研、下运动队及赛事服务上得到全方面发展。同年,陈吉棣同志取得营养学研究生硕士学位后,加入运动医学研究所,开创了运动营养生化研究工作。1961-1965年,研究所总结实践经验,完成了 65 万字的专著《实用运动医学》,并将大量学术论文汇编成册,先后出版了7册《运动医学研究资料汇编》。1966年开始,研究所教学、科研和下队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但日常医疗工作仍在继续,1969 年运动医学研究所编制被取消。后经多方反映,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个情况,亲自指示“运动医学不能取消,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在运动实践中发挥作用”随后运动医学研究所于1970年10月恢复并重新开始工作。
1959年7月《光明日报》第2版
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前辈们(右二起:陈志民、陈吉棣、杜文启、宋玉荣、田得祥、陈秀云、高云秋、李梅君、曲绵域、刘少玲、浦钧宗、济桂荣、段炼)
研究所早期临床工作:曲绵域查房
研究所早期科研工作:田得祥(左一)做动物实验
研究所早期护理工作:陈秀云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
研究所早期康复工作:段炼(前排左)、杜文启(后排右)监督运动员康复训练
研究所早期运动营养工作:1976年6月,陈吉棣(二排中)前往罗马运动医学研究所参观学习
研究所早期下队服务工作:冯兰下队为游泳运动员检测运动前后心肺功能变化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