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正文

距骨骨囊肿患者重返运动场的希望:自体骨—骨膜移植

发布时间:2020-09-18    点击数:

我们常说,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但追求科学进步的脚步却永不停歇。2020年,北医三院又有一批新的医疗技术,经过严格的审批和长期观察,转为常规技术普及应用。新技术带来新的希望,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技术都有哪些吧~


项目团队: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

图片

2020年医疗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技术名称:骨-骨膜移植修复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案及适应症的优化研究

项目负责人:郭秦炜(右三)

团队成员:胡跃林、焦晨、江东、谢兴、史尉利


从1名患者的治疗经历谈起

51岁的羽毛球爱好者王先生,因5年前一次意外扭伤右侧踝关节,开始出现右踝疼痛,起初尚可完成慢跑等活动,后来疼痛加重明显。王先生不仅无法从事羽毛球、跑步等自己非常热爱的运动,连日常走路都困难,外出时已经需要借助拐杖才能行走。王先生十分担心自己将成为“残疾人”,甚至听说需要做关节融合手术,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先生心理负担巨大。后来经过网络搜索,王先生发现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治愈过多例类似的病例。怀着希望,王先生来到运动医学门诊郭秦炜医生处就诊。

在门诊,郭秦炜医生通过MRI和CT等检查迅速找到了影响王先生正常走路的病因:距骨骨软骨损伤伴巨大骨囊肿形成,并向王先生详细介绍了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目前的治疗方法。考虑到王先生强烈的运动需求以及囊肿巨大,手术方案选择了不影响膝关节功能的髂骨—骨膜移植术。

2018年1月,王先生在北医三院接受了从髂骨取骨—骨膜移植物治疗距骨巨大骨囊肿,手术顺利,术后无任何并发症出现。

经过积极康复训练,王先生术后3个月已经可以正常走路,恢复日常生活;术后8个月,王先生重新站上了自己心爱的羽毛球场;术后1年王先生复诊,MRI显示原来的骨囊肿区域已经新生了正常的骨和纤维软骨组织。术后2年复诊时,王先生高兴地跟郭秦炜医生说,自己已经恢复了体育运动,并夺得小区羽毛球比赛第一名。

技术内容

图片

(手术示意图)

针对距骨巨大骨囊肿患者,传统方法多采用取自体膝关节骨软骨移植的方法进行缺损区域填充,该方法存在膝关节供区疼痛并发症的问题。本项目技术中采用的骨—骨膜移植取自髂骨,与传统方法相比,取材方法简单,损伤小;无供区并发症问题,取骨位置不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患者术后可以更好、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和重返运动场。

此项技术适合哪些患者?

适合距骨骨软骨损伤伴随巨大骨囊肿患者。

本项技术取自体骨—骨膜进行移植,避免了传统取膝关节关节腔内骨软骨移植物所带来的供区疼痛问题,尤其适合于距骨骨软骨损伤伴随巨大骨囊肿的病例,术后患者可以更好地恢复日常生活以及重返运动场。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