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运动医学康复的发展历史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 1959 年 1 月创建成立时,以曲绵域教授为核心的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前辈们在原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医师督导、医疗体育教研组及医疗体育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运动康复研究室,自己设计、制作康复设施和器械,发展了为体育运动服务的医学临床、科研和以患者为对象的运动疗法(原称为医疗体育)。开展了当代国内最早的康复医学工作,为我国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遵照原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康复医学科”的文件精神, 1992年 8 月 28 日,北医三院康复医学中心在研究所正式成立,时任北医三院副院长和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高云秋教授兼任主任、运动医学研究所医务监督研究室主任张宝慧教授和理疗科张万溥同志任副主任。康复中心隶属于运动医学研究所开展康复工作,举办了多届国际骨科与运动医疗康复学习班。
2005 年起,康复医学中心独立开展工作,其各项管理和学科发展相继脱离运动医学研究所。为适应新时期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学科发展和工作需要,研究所领导高度重视运动医学专科康复工作。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研究所于 2010 年 1 月恢复运动医学专科康复工作,重新组建成立运动康
复专业组。康复组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运动创伤专科康复工作,运用临床研究经验和技术成果,将运动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于运动损伤临床实际,有效开展针对性的神经肌肉训练等康复工作,防治损伤再发和骨关节炎等并发症。
13年来,运动医学专科康复工作卓有成效,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及其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等共计 25项。建立和运行运动生物力学信息平台测试和研发中心,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外26项临床研究以及其新技术研发。重点是韧带断裂或重建后脑电图、三维步态、 动态足底压力和等速肌力的特征识别及其变化机制。发表中英文论文 78 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 项,已获 3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已培养出 3 名运动医学康复博士、2 名博士后,参加编写了《实用运动医学》《常见运动创伤的护理和康复》《骨科康复学》《骨科运动医学:原理与实践》《关节软骨损伤修复重建学》等多部运动康复相关书籍。在备战国内外各项重要赛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国家各级专业运动员和全民健身提供了高质量的运动康复服务。
针对我国康复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建立集AI训练、智能评估与方案制定、训练效果评价的临床数字化远程运动康复云平台,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证实远程系统可显著增强患者康复依从性30%,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活动度达标率提升24.7%),发表SCIQ1区文章及数篇核心期刊文章;实现康复评定与计划数据化,风险预警及解决方案智慧化,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著2项。获首都医学创新与转化青年组二等奖,北京广播电台采访,北京新闻广播、北京城市广播、京津冀之声、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声4个频率7档栏目播出,软件产品初步达成意向转化100万元。
基于国外现有运动视频自动解析系统昂贵、操作复杂、不利于应用,且缺乏重要生物力学数据处理和计算功能等缺陷,针对运动创伤人群及特定人群(如久坐、久站群体)颈肩腰背功能评估方案,创新性地将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及康复动作视频用于远程康复指导和效果反馈,实现精准运动处方的推送,并形成康复训练、效果评价及反馈的完整闭环体系,有效增加康复性依从性,显著提升训练效果。相关成果转让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在华为智慧屏上线实际应用,实现对人群的标签式分类和科普知识、运动处方和康复视频推送,惠及人群超百万。
研发基于AI的运动质量评估系统,通过体态识别算法与运动分析仪,为量化智能康复监测与评估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为解决我国康复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与运动损伤康复体系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研发关节镜下精准测量的软件与系统,解决传统测量不精确、无法触达的问题,有效辅助临床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准确性、重复性、可靠性均通过实验验证,结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2019年,实现100万转化与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
2023年康复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