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年鉴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年鉴 > 正文

2006年度科室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06-12-19    点击数:

2006年度科室工作总结

一、医疗工作和学科建设

(一)医疗工作

每周一次的科巡诊前及“临床影像读片会”,使临床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各级医师阅片能力获得很大进步,青年教授的查房能力得到了锻炼。

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要求,2006年在脑血管病专业建设方面以溶栓治疗为中心,在李小刚、张新宇及全科医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我科今年继续开展rt-PA溶栓治疗,病例数已达110余例,并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与放射介入科合作开展了颈动脉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使科室经济收入得到适度增加。由于溶栓治疗的有效开展,病房脑血管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有了较大幅度下降。 “院脑血管病专业沙龙”的活动一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积极组织深入社区开展脑血管病健康教育另活动,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单位,受到人们欢迎。另一方面,临床药理基地仍承担了多项脑血管病相关的药物观察试验,全球多中心的PRoFESS项目已顺利完成入组,进入随访期。

在我科开通已逾2年的“中国运动神经元病网”上,目前注册会员人数已近800人,每日上网发帖数十余帖,点击浏览者11530人,已经逐渐成为全国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及其亲属们名副其实的“心灵家园”,同时也是宣传我科的一个重要园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我科在运动神经元病诊治方面的突出特点。随着张俊、邓敏大夫在神经肌肉病理建设工作方面的逐步完善和提高,更进一步加强了我科在神经肌肉疾病诊治领域里的学科竞争优势。

睡眠障碍专业领域方面,中华医学会“思立普睡眠中心”在我科的正式挂牌,标志着我科在此新兴领域里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沈扬、张燕、孙阳(导师杨志杰副教授)等大夫产出的一批睡眠障碍相关的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以及新闻媒体的多次采访报道,使我科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加,并由此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失眠患者临床资料库。

为给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并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发展的步伐,在医院支持下,2005年底更新购置了新肌电诱发电位仪和脑电图仪,其中,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将在2006年大大促进和推动我科医疗工作和学科发展,如多导睡眠仪(PSG)将对临床睡眠障碍的诊断和分类发挥重要作用,接触性热诱发电位(CHEPS)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评价小纤维感觉神经功能的电生理技术,将对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感觉功能的评价发挥重要的作用。

Ø 日前,中华神经病学分会完成了各专业学组的改选工作。我科四位教授分别当选为四个专业学组的委员。樊东升当选“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副组长,张俊当选“神经肌肉病学组”委员,杨志杰当选“神经心理学组”委员,刘金生当选“神经康复学组”委员。此外,康德瑄受聘为“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和“神经肌肉病学组”两个学组的顾问。

Ø 神经科率先开展临床药师参与查房、指导用药的临床医疗模式,这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医疗模式,也是医疗发展的趋势。通过临床药师的参与,可加强临床医师用药的合理性,深入学习和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既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的治疗水平,也有利于临床药师掌握第一手用药资料。此举既积极的配合了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又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至上的精神,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