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25年2月16日星期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健康医学中心楼136会议室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普外科)科室工作研讨会在此召开,来自普外科核心管理团队、在职医生(含在站博士后)和护理团队、退休老专家代表和在读研究生等100余人齐聚一堂,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共同谋划学科建设与发展。会议由普外科核心组王亮副主任医师主持。
普外科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王亮副主任医师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第一部分首先由分管科室医疗、教学、科研/急诊/分院区、护理以及工会/精神文明工作的核心团队分别进行工作汇报。分管医疗工作的王行雁副主任首先对2024年科室医疗工作进行总结,过去一年,普外科门急诊就诊人次、手术量和出院人次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尤其是急诊就诊人次较2023年提高了20.78%,极大地缓解了急诊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压力。在此基础上,平均住院日和院前住院时间较往年均有缩短,提高了患者救治效率,减轻患者住院费用和压力。2024年,普外科微创手术占比达到了49.01%,四级手术占比达到42.91%,其中急诊手术达到了641台,各分院区手术例数也稳中有升。原春辉主任牵头的PNET罕见病团队在2024年度团队积分排名首位,全年完成MDT会诊61例。普外科牵头组织的多学科诊疗(MDT)工作方面继续推进,提高疑难病例诊治水平,其中胃肠肿瘤MDT超过550次,新成立的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肿瘤MDT达到180例次。此外,王行雁副主任还对2024年再入院和非计划再手术病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诊治水平。在互联网诊疗和周末手术开展方面,过去一年普外科取得了不错成绩,其中李欣副主任医师荣获院2024年互联网医院年度热门医生称号。此外,普外科重视青年医生培养、疑难危重症救治和医疗创新工作,李飞主治医师获得了2024年医院青年医师奖,肝胰团队在原春辉教授和修典荣教授领导下,荣获了2024年疑难危重病例诊治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肝胰团队荣获2024年技术创新奖三等奖。最后,王行雁副主任提出2025年的医疗工作重点:1.保证医疗指标,“质”“量”协调发展;2.结合医院发展规划,稳步推动北部院区工作;3.结合死亡病例审查,落实各项核心制度;4.推动MDT团队建设,落实四级手术MDT讨论制度;5.精细化管理,提升肿瘤病例质控和单病种质量。
王行雁副主任进行医疗工作总结
普外科微创手术和微创手术占比逐年提高,李飞荣获优秀青年医师奖,肝胰团队获得疑难为重病例诊治奖和技术创新奖
分管教学工作的马朝来副主任首先感谢过去一年普外科人在承担各类教学任务中的辛苦付出。2024年,普外科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其中本科生教学累计450课时,多人次获得了市级、校级和院级奖励。其中付卫教授获2024年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奖,原春辉教授作为主编负责科学出版社《外科学》第五版编纂工作,同时作为副主编参与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住培考核题库》的编纂工作。普外科中青年医师表现非常亮眼,李飞主治医师获得202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崔龙副主任医师获得2024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奖,王亮副主任医师和李飞主治医师荣获2024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教师奖,王冰炎主治医师荣获2024年度北医三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最受学生欢迎奖,王冰炎和李飞主治医师荣获2024年度北医三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优秀指导教师。普外科重视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轮转期间的培训工作,博士研究生曲瑞泽获得了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和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多人次在轮转普外科期间参加院病例汇报大赛获一等奖。普外科重视专培教育,连续多年专培中期和结业考核通过率100%。卢军主治医师获北京大学十佳专培住院医师称号,马衍鹏主治医师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专培毕业生称号,马朝来副主任医师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住培)带教老师,付卫教授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专培指导教师称号。普外科同时重视教师队伍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2024年有5人通过了院理论和临床带教准入资质,扩大了普外科教学队伍。多人次获得了省部级、校级和院级教学课题。马朝来副主任最后指出,新的一年,针对本科生教育,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案,避免教学事故发生;针对研究生教育,要与导师充分沟通,提高课题质量;针对住院医规培,不断敦促教学查房的开展,加强入科出科培训与管理;针对继续教育,要探索新的继续教育模式,扩大科室影响;针对教师发展,要扩大教师及导师队伍,鼓励并辅导教学比赛。
马朝来副主任进行教学工作总结汇报
付卫教授获2024年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称号
主管科研、急诊和分院区工作的孙涛副主任对2024年工作进行总结。2024年,普外科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全年共发表论文29篇,其中SCI论文15篇,Q1区文章13篇,Q2区文章2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95.6,单篇影响因子达29.7,影响因子超过10分论文共计7篇。2024年普外科共获批国家/省部级、院校级和协会课题22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627.7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认科学基金5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2项)。2024年普外科共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值得肯定的是2024年有3项专利转化落地。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付卫教授团队荣获2024年度院科研优秀奖学科建设奖,周鑫研究员团队、付卫/庞艳莉/张志鹏研究团队和付卫/张志鹏研究团队荣获2024年院高水平科研成果奖。过去一年,急诊工作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24年急诊量为24745人次,同比增长20.8%。急性胆管炎绿色通道建立和不断完善,但急诊工作任务重,病种繁杂,仍然存在进步空间,需要进一步梳理工作流程,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分院区工作方面,认真落实医院集团化、同质化垂直管理,市内三个分院区(北方院区、党校院区和机场院区)门急诊和手术量稳中有升,专病中心逐渐形成,多人次全年不间断支援京内和京外分院区工作(延庆院区、延安院区、崇礼院区和秦皇岛院区),技术下沉,提高了分院区综合诊治能力。
孙涛副主任最后指出,要充分利用新获批的胃肠肿瘤医-X协同创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开展医工交叉研究,重视科研转化工作,鼓励并支持青年医师积极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挖掘年轻医生的科研动力,解决他们在科研中的实际问题,鼓励研究生和博后的招收,构建多层次的科研梯队,包括新体制、双聘人次。
孙涛副主任进行科研、急诊和分院区工作总结
主管科室护理工作的周玉洁主任护师,从人才梯队建设、护理质量与安全、教学科研以及成绩与规划四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普外科护理工作。工作重点是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激发正确行为动机,调动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专科人才培养,并探索探索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助力患者加速康复。就像付卫院长曾经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指出,护理是医生的第二双眼睛,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患者信息,护理工作事无巨细,精细化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并不断丰富护理内涵。在提高护理品质、同质高效背景下,不断提升患者体验。过去一年普外护理团队在教学科普、继续教育等方面稳步推进,不断扩大影响力。多人次获会议发言和主旨演讲,并参与了4本护理学论著的编著工作。护理团队重视临床护理工作总结,申请专利多项,并转化落地1项。周玉洁主任护师最后对2025年工作进行展望,要提前筹备北部院区护理单元人力资源,整合优质护理资源,继续推进肿瘤患者营养-糖尿病-静疗-伤口造口-疼痛-中医护理多维度、全程管理模式,解锁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促进患者康复,牵头编制共识/行标,创新转化成果临床验证、围绕共识/团标空白开展高质量临床原始研究,发表SCI论文,并探索结直肠癌患者预康复管理模式。王亮副主任医师对过去一年科室工会和精神文明工作进行汇报,普外科历来重视工会工作,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坚持党建引领,关心职工身心健康,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营造科室小家氛围。在精神文明方面,普外科共获得各类表扬三百余次,多人次参与了各类义诊、医疗保障、医疗下乡和国家医疗巡诊工作。新的一年,要继续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在保持优势项目基础上补短板。随后,教授委员会修典荣教授和和侯纯升教授做第一阶段总结。修典荣教授指出,普外科医教研等均取得了不错成绩,青年医生在落实医院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常辛苦,成绩显著。希望新的一年普外科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侯纯升教授同时指出,普外科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普外人不怕困难,勇挑重担,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重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成绩显著。与此同时,青年医生在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值得鼓励和肯定。
周玉洁主任护师和王亮副主任医师分别作护理、工会与精神文明工作汇报;
教授委员会修典荣教授和侯纯升教授做点评发言
随后,分管各病房和专业组的代表对所在专业进行总结。首先胃肠专业组孙涛主任医师做工作报告,2024年胃肠专业组手术量继续稳中有升,微创手术率高达88.8%,同时推进胃肠肿瘤和代谢减重手术MDT工作。教学方面也有多人次获奖,累计获批科研经费498.7万元,并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同第一部分)联合相关单位获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胃肠肿瘤医-X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胃肠专业组重视宣传工作,在多个媒体平台介绍相关经验和工作。2025年要通过线上线下的手术及学术会议活动,提高专业组的业内知名度,增加交流合作。同时为青年医师团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基于微信、抖音及官方途径的宣传对于提高专业组及科室知名度,提高病源数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到与时俱进,全面加强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宣传。科普工作科室宣传的重要环节。也是现阶段的短板之一。考虑从展板、宣传手册、基于宣传中心的系列科普推广、微信公众号、科普大赛等多方面全面开展科普工作。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医疗工作质量,拓展新领域:炎性肠病外科治疗、功能胃肠外科(便秘/LARS/康复),并积极开展机器人手术和NOSES手术等工作。王行雁主任医师代表肝胰专业组做工作汇报,过去一年肝胰外科团队完成肝脏和胰腺手术500余台,并逐渐形成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肝转移性肿瘤诊疗体系和特色,在保留胰腺功能手术以及荧光技术在非肝脏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推广。全年完成机器人手术近百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也有多人次获奖和基金批复,发表SCI论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12.1分。肝胰外科团队积极推进器官移植工作和团队建设,重视医工交叉和医农交叉等工作,与多个院外科研团队建立了长期和初步合作意向。新的一年,肝胰外科团队要开展/推进新术式:机器人及腹腔镜保留胰腺功能的手术、PD-HAE。加强专业组管理:非计划再手术、术后并发症、推动肝移植工作。不断提升MDT“质”“量” :进一步优化流程,门诊和住院并重。积极申报国自然和省部级基金,推动医工交叉研究,深化和各大院校的合作,积极推动现有临床队列研究,孵育新的临床队列,继续参与院企研究项目:手术术中导航、AI技术应用。王港副主任医师代表胆道专业组做工作汇报,2024年,胆道专业组完成手术1400余例,积极推进胆道肿瘤MDT工作。胆道专业组历来重视教学工作,多人次获得了教学相关奖励。并针对外三轮转医生、研究生进行每2周1次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专业文献学习,提高住院医师在胆道疾病方面的诊治水平。胆道专业组同样重视科研课题申报和专利申请以及相关转化工作,尤其是改良C管新技术临床注册研究进展顺利。胆道专业组在胆道恶性肿瘤腔内射频消融术、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取石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新的一年胆道专业组将在既往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进上述工作。陈朝文主任医师代表肛肠专业组进行工作汇报,过去一年,肛肠专业组门急诊量突破36000余人次,手术量2061台次,较2023年增长20.26%,平均住院日缩短至2.86天。肛肠专业组继续推进术中肠镜检查工作,术中肠镜推广率达到35%。2025年,将继续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快速康复模式,以开单住院率为抓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运营效率,切实做好精细化管理。继续推进快速康复病房和日间手术,目前已有42%的患者住院当天手术。肛肠专业组在2024年参与组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并进行痔病专家组《痔的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巡讲,是痔病专家组组长单位。专业组在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框架下,组织直肠阴道瘘诊治专家共识临床问题调研会,并召开关于建立肛门少见恶性肿瘤数据集启动会。2025年,肛肠专业组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医疗服务量质提升:手术量数量保证的同时,多维度提高CMI值;2.工作量提升的基础上,保证病例书写质量,做好病案质控管理;3.积极开展术中肠镜检查及治疗。争取2025年肠镜检查达到手术例数的35%;4.继续开展肛瘘镜检查和治疗。开展经肛门微创手术,在肠镜联合下经肛门直肠肿物切除手术;5.依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第26届年会,组织并顺利召开。赵红梅主任医师代表乳腺专业组进行工作汇报总结,乳腺专业组乳腺癌患者手术例数稳定增加、并积极开展腔镜和开放乳房重建手术。重视教学和宣传工作,参与多场宣教和义诊工作。在科研方面,积极与北航、北科大以及校本部开展生物可降解乳腺标记夹研究、乳腺癌类器官药物敏感性研究和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和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参编相关书籍3本。乳腺癌MDT入选优秀MDT团队。新的一年将继续增加恶性肿瘤患者收治数量,积极推进乳腺肿瘤患者就诊当天或次日即穿刺活检(尤其是肿瘤大,计划新辅助治疗),增加肿瘤整形保乳手术和腔镜辅助乳房假体重建手术,在此基础上参加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相关科研合作院校有成果产出。张铃福主任医师代表日间急诊专业组进行汇报,自日间急诊专业组成立以来,把急症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优先收治,减少和缩短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急诊患者人数和时间,过去一年,单月手术量最高达139例。2025年,日间急诊专业组将继续加大急诊患者收治力度,并依托分院区平台,及时分流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并逐渐形成以胆石症、消化道出血和急危重症等为特色的急诊诊疗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影响力。宋世兵主任、袁炯主任和王立新主任代表教授委员会进行点评发言,宋世兵主任首先肯定了各专业组的工作,尤其是对于急诊外科工作给予了肯定。对急诊外科工作中的青年力量,科室应该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青年医师的综合诊疗水平,增强青年医生自信心培养,在青年医生培养过程中给予保护和容错空间。袁炯主任对于上述专业组工作给予肯定,也提出未来急危重症患者比例逐渐提高,作为医生应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开展工作。王立新主任也对过去一年各专业组工作进行鼓励与肯定。
各专业组进行工作汇报,教授委员会宋世兵教授、袁炯教授和王立新教授进行点评
第三部分由普外科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青年学术骨干分别进行个人工作情况汇报,李智飞副主任医师、张志鹏主任医师和王行雁主任医师分别作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汇报,三位专家在各自学科业务能力、科研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有着长足进步和提高。周鑫副主任医师、李刚副主任医师、邴运韬副主任医师、李慕行主治医师、李炳琦主治医师、卢军主治医师和马衍鹏主治医师分别作为青年学术骨干做工作汇报,青年医生在临床工作创新、科研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以及教学课题申请等方面都是科室的主力军,青年队伍实力不断壮大,通过青年医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可以预见普外科前途不可限量。教授委员会徐智教授、凌晓锋教授和王德臣教授对青年人进行了鼓励和肯定,青年人的成长离不开前辈的引领和培养,要给予青年人发展空间和保护空间。
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青年学术骨干分别进行个人工作情况汇报,
教授委员会徐智教授、凌晓锋教授和王德臣教授进行点评
自新一届科室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普外科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并由青年医生具体落实负责,尤其是行政医师、医保和病例模版专员、12345热线专员和宣传专员,为保障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提高科室影响力等多方面做出了努力。雷玉涛主任医师、李磊副主任医师、冀晓旭主治医师、陈宁副主任医师、白洋副主任医师、崔龙副主任医师和李欣副主任医师代表三线值班医师对上述专员工作进行了肯定,尤其是对于医保政策落实、病历信息化建设与采集以及减少医疗纠纷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员给予肯定。也对进一步加大科室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工作提出期望。
科室专员做专项工作汇报,雷玉涛主任医师、李磊副主任医师、冀晓旭主治医师、白洋副主任医师、
陈宁副主任医师、崔龙副主任医师和李欣副主任医师代表三线值班医师进行点评发言
首先付卫院长作为院领导和普外科一名“老兵”进行总结发言,付卫院长肯定了普外科过去一年的工作,也感谢普外科提供的包容的成长环境,也感谢了青年医生辛苦付出。同时也对护理工作,尤其是个案管理师的付出进行了表扬,正是有了护理团队的付出,才能维持胃肠肿瘤MDT团队的高效运转。普外科应该认真分析数据,寻找新的增长点。普外科教学是闪亮的一张名片,年轻医生应该传承下去。科研工作非常重要,要利用好医院科研平台,积极参加创新研究院等各种平台组织的活动,寻找合作和交叉点。应该认识到医院平台的提高和扩展,应该认真思考和加以利用,向优秀科室和团队学习。同时也要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家”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个人和科室都会取得长足进步。
付卫院长进行总结发言
会议最后,普外科主任原春辉教授做研讨会总结和专题发言。原主任进一步提出青年人的重要性。通过工作总结,对工作亮点进行肯定,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和短板,不断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继续加大科室查房和疑难病例谈论力度。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鼓励中青年医生的教学积极性,科研工作中也要重视医工交叉等工作,不断碰撞科研火花,加大科研转化力度。原主任肯定了护理工作,尤其是在肿瘤患者护理,人工智能在护理工作中的角色,减少人力成本。积极推广中西医护理尝试和推广,在中医团队配合下制定护理特色内容。同时也对工会工作进行布置,不断改善办公和休息环境,提高医务人员幸福感。原主任肯定了各专业组工作,并对部分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深入拓展,提出了专业交叉融合新观点。鼓励医疗和护理团队不断尝试新业务新方法,鼓励中西医诊疗。普外科在分院区工作中做出了巨大努力,对进行开拓性工作的部分人员进行表扬,后续会不断探索新的激励政策。普外科同时要积极面对北部院区开诊,积极支持医院工作,同时也要控制人力成本。同时,普外科要继续一如既往加大青年人培养力度,鼓励青年医生提高临床技能,有拿得出手的“绝活”和特色原主任以“千帆竞发启新程、青衿聚力绘长卷”为题进行报告,重点关注分院区建设,AI对医疗工作的深远影响。原主任分析了医院所处的行业位置、优势和劣势。要积极面对分院区工作,分院区工作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环境和平台,同时也横向比较了兄弟科室在分院区工作中采取不同模式中的优缺点,今后工作中也要不断总结和调整。利用好分院区床位,要加强院本部和分院区沟通,适当分流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因此我们要举全科之力,确保海淀北部医疗中心的顺利开诊和运行。打造分院区“专病中心”,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依靠专业特色,立足海淀北区、吸引北方地区病人、辐射全国疑难病例。通过新媒体(抖音/公众号)强化分院区技术宣传,开展社区义诊与健康讲座,提升分院区在区域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原主任也提出了AI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和可能带来的剧变,AI可能与微创和移植一样,抢占先机,带来发展的机遇。要利用好学院路创新联盟的地理优势,广纳贤才,通过双聘专家和储备AI专家库,探索智慧诊疗。科室重视年轻人培养,加强梯队建设,加大学科后备人员和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聚焦医疗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不断培养有本领的人,搭建强有力的平台,不断完善加速助力推进的体系建设。普通外科不仅是手术台,更是个人成长的阶梯、学科创新的沃土。2025年,以分院区为“新战场”,以数据为“指南针”,以协作为“加速器”,将“优质平台”转化为“卓越成果”,“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干起来才是硬道理”共同书写普通外科的新篇章。
原春辉主任做总结发言和工作报告
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普外科人有了新的目标和干劲,就像医院中层干部研讨会总结中所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普外科将认真以医院发展目标作为己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合理高效利用空间和人力资源,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热情拥抱人工智能对医疗发展影响,不断提升科室临床诊治水平,以实际行动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
供稿:陶明
资料汇总:李竟麟
摄影:贾易木
审核:彭颖、王亮、原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