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防和宣教回归医疗的本色,让每个人都能生活得更好。”“医学是在不断进步的,宣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10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的肖文华老师围绕疾病的本质、诊断分型、治疗流程和预防策略等方面,对糖尿病这一不容乐观的全球性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而极富人文关怀的讲座。
主讲人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多种组织损害,引发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和衰竭。
如今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攀升,非洲、中东及东南亚地区的患者人数急剧增长,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2.8%,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35%,这意味着近一半的成年人口存在血糖代谢问题。据估计,2045年,中国的预计患者人数将达到17443.45万人。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但只有更加深刻地了解糖尿病的发展现状,才能够进一步推动预防和治疗的不断进步。
治疗糖尿病,是一场需要患者、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目前糖尿病的治疗理念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以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为核心,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构成了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缺一不可。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不仅仅是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等。
在讲座的最后,肖老师提到了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糖尿病与幸福感。不同于历年主题对糖尿病并发症、特殊人群关怀及健康宣教等具体问题的关注,今年的主题开始引导我们将目光投向医疗领域最核心的议题——人文关怀。糖尿病是一种与数值息息相关的疾病,但我们更应该重视数值背后个体的生存质量与心理感受,让人生活得更好,而不仅仅让数值更好。糖尿病的防治之路是漫长的,但“道阻且长,行则降至”,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减少进入糖尿病行列的人群,就能够减小这个疾病对人类的影响。
人物侧记
讲座结束后的教室里,肖文华老师仍在耐心地回答着同学们的提问。作为一名资深糖尿病专家,肖老师始终以专业和爱心坚守医疗事业,解答学子疑惑。在她眼中,每一位病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一个求知的目光也都值得她倾心相授。“医学是在不断进步的,宣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她说。
从医三十年来,肖文华老师曾为无数病人保驾护航,在糖尿病防治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突破。她认为,糖尿病管理需要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全程引导和科学陪伴。她尤其回忆了疫情期间的一次从医经历,一位病情危急的年轻患者在被全力救治之后,通过持之以恒的治疗与生活方式指导,最终实现了血糖稳定并摆脱了胰岛素依赖。“所以,在不同时间我们都要去关注病人,去沟通。”肖文华老师说。只有经过医患之间的深入沟通,完成科学、系统的全程管理,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走向健康之路。
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防治工作,肖文华老师指出了其中的难题——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与文化差异明显,使糖尿病宣教面临挑战。她认为,针对这一复杂情况,宣教不仅要完成“认知盲区”的普及任务,更需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知识传递。进一步的,肖老师提出了糖尿病防治普遍化、精准化的发展方向。未来,防治工作将更多地从源头抓起,通过普及相关知识,使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会越来越关注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普遍宣教和精准干预有机结合,既有效帮助高危人群,更提升全社会对糖尿病的防控意识,逐步实现全面健康管理的长远目标。
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专业医护人员的力量始终有限,“声音太小了,人数太少了”。肖文华老师殷切期望,传媒工作者能够成为连接医疗专家和普通大众的桥梁。后疫情时代,人们获取健康资讯越来越依赖线上渠道。这不仅是机遇,更是责任。肖老师呼吁,健康传播工作者不仅要发声,更要“去说正确的事情”,确保传播内容的科学准确性。当专业的医学知识借助传媒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当全社会形成对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正确认知,全民血糖健康的防线才能真正筑起。这是一场需要医疗工作者与传媒工作者携手同行的健康接力,更是一项造福千万家庭的长期事业
(本文转自北京大学健康传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