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教育 > 正文

除了关注自身血糖数值,还要警惕抑郁这只“黑狗”

发布时间:2022-10-12    点击数: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患有糖尿病的朋友们往往很关注自身的血糖数值、降糖药物的使用等问题,但即使您关注的这些一切都“很好”,工作顺利,家人也都健康,您是否还时常觉得糖尿病是自己的错,生活“真没劲”、“没意思”呢?如果是这样,也许您没有意识到,您可能遇到了抑郁这只“黑狗”。其实,这只“宠物”离我们并不远,有人因为它的失控而失去了工作、生活,甚至丧失生命。

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这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但请您注意,该量表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只是一种筛查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您早期识别抑郁这只“黑狗”。但即便您得分很高,也不一定表示您是抑郁症患者,还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

在过去的两周里,您生活中以下症状出现的频率有多少?如从来没有记0分,有几天记1分,一半以上时间记2分,几乎每天记3分。分别记录每一道题目的得分,求和得到总分。

1. 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

2. 感到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

3. 入睡困难、睡不安稳或睡眠过多;

4. 感觉疲倦或没有活力;

5. 食欲不振或吃太多;

6. 觉得自己很糟,或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让自己或家人失望;

7. 对事物专注有困难,例如阅读报纸或看电视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8. 动作或说话速度缓慢到别人已经觉察,或正好相反,烦噪或坐立不安、动来动去的情况更胜于平常;

9. 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

回答完以上9道题目,请将您每一题的得分相加,如果总分>4分,则提示您可能存在抑郁状态,需要多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及时向专业的医务人员求助。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过3.4亿人患有抑郁症,中国大约有9000万。在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则更高。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持续的情绪低落是抑郁症最主要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可能表现:

  记忆力减退、大脑反应变慢、行动变得迟缓;

  原来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一点都提不起劲来;

  只想一个人独处,不愿意参加社交;

  焦虑、失眠早醒;

  性欲减退;

  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身体不适。 

抑郁症起病非常隐匿,但看似很安静的“黑狗”往往都是在悄悄长大。研究显示,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处于抑郁状态,10%左右的患者被诊断为严重抑郁症。然而,只有5%左右的患者能够及时就诊并得到治疗。其他大多都是当患者出现严重的自伤或自杀倾向时才被发现。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每天面对,并且还可能会承受心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带来的痛苦,在漫长的血糖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与应对糖尿病相关的精神压力,一些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则会大大增加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有抑郁症,诸多负性情绪会使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更加困难。抑郁症可以引起机体生理代谢紊乱,胰岛素、皮质醇等激素失衡,恶化糖尿病病情,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抑郁症会使糖尿病患者感到挫败、自责,从而失去求助于专业人员的机会。 

虽然抑郁这只“黑狗”危害不小,但也不要惧怕它,我们可以掌控它。

改变认识并接纳它: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认为,患抑郁症是因为自己过于脆弱、敏感,是“无能”的表现。其实不然,我们的精神心灵就和身体一样,也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疾病,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无需对此产生自责,接纳自己患病的事实,并积极寻求治疗才是不二法宝。

2 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早识别它:糖尿病患者应重视早期出现的不良情绪,并积极应对,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既是治疗糖尿病的手段又可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临床研究显示,运动缓解轻中度抑郁的作用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当。

3 配合专业的治疗: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当发现有抑郁的苗头要及时到专科诊断和治疗。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可以提供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在短期内有效改善症状,在长期规范的治疗下这只“黑狗”终将伏法。此外,在糖尿病管理和情绪管理过程中,您还应该积极寻求家人、亲友的陪伴和支持,向亲近的人诉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途径。

总之,如果糖尿病患者偶然间发现了抑郁这只“黑狗”,认识它、接纳它、掌控它,这个过程或许会很艰难,但只要积极应对,终有一天我们会赶走它。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01):4-67.

[2] 武钰翔,程玉霞,李丽君,等.北京市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1):2557-2563.

[3] Kroenke K, Spitzer RL, Williams JB. The PHQ-9: validity of a brief depression severity measure. J Gen Intern Med, 2001, 16(9):606-613.

[4] Fisher L, Gonzalez JS, Polonsky WH. The confusing tale of depression and distres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call for greater clarity and precision[J]. Diabet Med, 2014, 31(7):764-772.

[5] Semenkovich K, Brown ME, Svrakic DM, Lustman PJ. Depressio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revalence, impact, and treatment[J]. Drugs, 2015, 75(6):577-587.

[6] Lloyd CE, Nouwen A, Sartorius N,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Depression (INTERPRET-DD) study, a collaborative study carried out in 14 countries[J]. Diabet Med, 2018, 35(6):760-769.

[7] Fisher L, Glasgow RE, Strycker L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es distress and clinical depression with glycemic control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10, 33(5):1034-1036.


稿件来源:王晶玭、杨进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