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知识 > 正文

核医学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05-07-15    点击数:

脑灌注功能显像

1、原理

应用电中性、脂溶性和小分子量的显像籍剂,通过完整无损伤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细胞,一旦进入脑细胞后立即失去脂溶性而不能反向通过血脑屏障。

2、临床应用

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疾病(PRIND)

b、脑梗塞。

c、癫痫。

d、Alzheimer氏病(早老性痴呆)。

e、精神病及神经心理学研究。

f、偏头痛的病因分析。

g、其他,如锥体外系疾病、脑炎早期、脑外伤等与大脑血流灌注功能改变有关的疾病均可发现阳性改变,此外脑内受体丰富,受体显像将为临床疾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资料。

核素脑血管造影

< 一>脑显像

1、显像原理

利用一些放射性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功能不能进入脑细胞,但脑部病变处因血脑屏障的破坏而出现放射性聚集,正常脑实质则为放射性空白区。

2、临床应用

肿瘤的探测:大脑区的阳性率达95%,但颅底、后颅,中线的病灶阳性率较底,不如XCT。阳性显像多见于脑膜瘤、听神经瘤、转移瘤、恶性高的胶质瘤。本方法缺乏特异性,小病灶不如XCT显影清晰,只能用于脑肿瘤的辅助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发病2-8周内阳性率为80%左右,8周后逐渐转阴性,不如脑灌注显像定位和范围显示准确。

硬膜下血肿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0%,但显影不如XCT清晰,仅用于XCT的补充作用。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诊断:对其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阳性率为83%,比XCT稍高,能在发生神经症状和体征的第2天呈阳性,但XCT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断,两者结合有利于临床诊断。

< 二>脑血管造影

< 三>脑池显像

1、显像原理

将无刺激和不参与代谢的水溶性显像剂注入蛛网膜下腔,用ECT动态跟踪显示它随脑脊液分布的空间和代谢情况,从而了解脑脊液的生成、流动和吸收情况。

2、临床应用

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对阻塞性脑积水的诊断价值与X线检查无明显差异,但对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优于X线检查,尤其在发病早期,X线检查常为阴性,而本方法有特异性阳性征像。

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本方法简单,阳性率、灵敏度高。但定位不如X线准确。对脑脊液鼻漏的诊断正确率近100%。

分享

推荐新闻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