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

首页 / 组织文化 / 正文

团支部主题活动——读书分享 好书推荐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苏轼苏子瞻、苏东坡、文忠公之名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会说汉语的谁不会吟唱几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两首词奠定了他的千古文名—唐宋八大家、豪放派词人,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于苏轼的印象。对于我来说,三苏是一起进入记忆的,因为在我的家乡郏县,小峨眉山的东麓,背嵩阳,面汝水,有一座“三苏坟”,葬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还有他们的父亲苏老泉的衣冠冢。在还不知道三苏是谁的时候,就知道了三苏坟,天然就对三苏有亲切感,感觉是“我们那里的人”。

   四川居民机警善辩,素有自持自治的精神,生于四川眉山的苏轼,深受此熏陶,少年得志,父子三人从出川入京开始,就是众人争相结交的对象,才气逼人的苏轼尤甚。在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执政的时候,他是备受提携的后辈,仕途顺利。及至王安石当权实行变法,变法的结局成了富国穷民,苏轼与其意见相左,屡遭贬谪,但他仍直言己见,频上表章,没有考虑过利害关系,也不图死谏为名,只是从心而发,如蝇在喉,不吐不快。因其文才,表章传播甚广,影响力太大总是招人忌惮,快意直言也难免会留下“把柄”,终因言获罪,导致“乌台诗案”,知己朋友等也都被牵连其中,异见者恨不能置之于死地,但又是因为他的才气,皇帝都不忍下令将他处死。朝政也不是总由小人把持,元祐年间,苏轼再次被重用,也曾几近官至宰相,着着实实为百姓办了好多事,但此时他已厌倦党争,一心求去不被允许,谁想政治总是多变,易主之后,元祐党人遭清算,身为其中一员,苏东坡再遭贬谪,甚至还没到任又被贬到更远的地方,最远到了海南岛。

    但官场之不幸,却是文坛之大幸,苏轼似乎注定不属于官场,遭贬谪的日子才是过的最恣意的日子,败于党争,嬴于文名,四方官员与之结交,与道士云游养生,友人书信不断,甚至甘于远赴千里看望,仰慕者僧人甘于往返奔波只为送信~儒释道归于一身,离开政治之后如脱钩之鱼,完美生活~同时也是诗词文章出的最多的时候,被贬黄州时的前后赤壁赋,谪居惠州时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也许就是这遭贬谪的岁月,是上天注定的,就是为了让苏轼为中国文坛,为中华文化,留下一块宝贵的精神家园,可以让所有人不如意时有栖息之处,可以念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本《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读起来很顺畅,没有传记常见的枯燥,可能是因为苏轼的一生原本就跌宕起伏,更可能是因为作者行文快意,不受拘泥,虽失绝对客观,但仍可见真意。原本读这本书是为了观看故宫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作品展》做准备的,结果最近太忙,不平事有些多,展都结束了也没看上,但对比东坡先生,这些风雨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赵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