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

首页 / 组织文化 / 正文

致敬美丽逆行者

    2022年7月9日中午12点,一场简短而温馨的欢迎仪式在二门诊大平房办公室进行,“致敬英雄、欢迎回家”二门诊核心组领导和工会骨干参加了此次庆祝会。支部书记郭秀军代表全体员工向四位同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送词,感谢他们在这次防疫工作中,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出色完成本次工作表示感谢,随后让四位同事在线上会议和全体员工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2022年5月23、24日北医三院派出17人支援海淀区设置在河北崇礼区的两个隔离点防疫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第二门诊部积极配合总院安排,前后共派出4名医护人员(1名护士王雨嘉、1儿科医生杨素梅和两名全科医生詹晓海和张树军),前往崇礼隔离点参与抗疫工作。

    同事们在隔离点工作风险大,任务艰巨。初到隔离酒店,里面除了简单的家具外,没有其他的工作人员。每天时间紧、任务重,设施和物资不完备,工作内容和流程需要现制定。大家顾不上安置行李,先简单熟悉环境后,立即展开隔离点区域划分筹备和可用房间床位摸排统计工作,先排除安全隐患房,数出来可用房间。防疫物资来了,人手不够,自己上手干,找到酒店唯一的小推车,医护人员变身搬运工,你拉我推,你搬我运,在冬奥村大街上来回穿梭,在无数趟搬运后,终于把物资全部都拉到了隔离酒店。清点登记后又把隔离区所需物资分发到各个楼层、各个房间。

每次集中隔离人员集中到达后,在人力,各项物资和通讯设施不充足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任务最繁重。首先协助驻派干部为隔离人员办理入住手续,确保人员不聚集、引导有序入住。然后对所有集中隔离人员进行信息完善、身体基本情况登记、以及核酸检测。每天还要负责带走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忙完所有工作走出隔离区大楼时已是后半深夜,防护服下医护人员被汗水浸透的皮肤,能感受到阵阵崇礼夏夜依旧透骨的寒风。大家看着满天繁星,此时才感觉饥肠辘辘,才想起中午就开始工作,晚饭没顾上吃。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忙碌到凌晨。好在之后当地派来支援的医务人员陆续到位,随着人员充足和物质到位防疫工作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抗疫医疗工作主要负责对点位所有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等疫情防控培训,医疗救治、核酸检测、收集健康观察数据、生活保障以及人文关怀等工作。隔离点临床医生少,二门诊的全科大夫和儿科大夫发挥出大作用。隔离点医疗设备短缺,有时居民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时需要向临近隔离点急调心电图机,医师们一天24小时处于无休待命状态,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晚上睡眠不足,有时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大家团结协作、克服各种困难,队友们在战斗中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共产党员儿科医师杨素梅大夫,她隔离点主要负责医疗救治工作,包括每天为慢性病患者申购药品,药物送达后为居民送到房间并签字,每天定时上报居民异常情况表及健康台账表,随时为出现身体不适居民进行面诊、送药,帮助急重症患者向上级反映,申请120转诊到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就诊。其中新生儿罗琳淼,出现腹胀、腹泻,臀部尿布皮炎,伴哭闹不安,经口服药物治疗及皮肤护理无好转,报告医疗组长后,马上上报绿通群老师,使宝宝转诊到医院得到及时救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还有患者马宝右耳突发耳鸣耳聋,头晕伴间断呕吐,杨大夫在隔离点积极申请到医院就诊,及时把患者转至北京进一步治疗。

    二门诊詹晓海大夫说,崇礼的风景真美,每天忙着干活,可惜只能在房间隔着窗户看两眼。张树军说,崇礼有点海拔高,我的血氧分压90%,头真疼,吸吸氧就可以接着干,累了坐着也能睡。

    护士王雨嘉,工作积极主动,能吃苦,头脑灵活,干活麻利,关心一起工作体力差的老同志,能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在后期的防疫工作中,临时受命接任医疗组长,带领医护人员齐心协力、零差错零事故、零阳性,圆满完成任务,最终321名集中隔离人员和医务人员都平安返京。

   大家异口同声,能坚持胜利,力量来自是大后方医院领导、科室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来自各位战友们的一路扶持,虽然过程特别辛苦和劳累,总之是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任务!

    正如金昌晓书记说过“北医三院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无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大家都能够发挥着北大医学和北医三院的精神。” 我们的四位医护人员,践行医护初心,勇挑抗疫使命!发扬了北医三院“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为隔离点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贡献。我们二门诊全体员工为这些勇敢无畏抗疫英雄自豪!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 张志红初稿 郭秀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