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新闻 > 正文

北医三院超声科进修有感——转载自泰安市中心医院网站

发布时间:2013-05-28    点击数:

(王梅/文)今年10月6号清晨,天刚放亮,我们一行8人集合在行政楼前,整装待发,赴参观北京学习。这项进修计划院领导特别重视,根据各科上报名单,逐一斟酌拍板,决定首发阵容由呼吸科、胸外科、普外科、产科、儿科、针灸科、皮肤科和特检科选派的人员组成。国庆节前医院继续教育科刘宝丽主任亲自到北医三院联系,与院方协商相关学科的进修期限,并且到处寻找,我们预定好了北医校园内的住处。

虽然以前去过几家三甲医院参观学习,这一次近距离观察皇城根下国家级医院的风貌,还是让我耳目一新。第一天到科室报到我就很诧异,由于新门诊楼还未建成,在老门诊一楼西头,侧身挤过外科门诊外的人群,狭窄的走廊,就是超声科候诊区。门诊超声室共有五个房间,9台彩超机,其中一台为便携机。最大一个诊室只有五十多平方,安置有四台机器,之间用布帘分隔。介入治疗室约二十多平方,外间隔开用来存放药品及穿刺消毒器械,里间一台彩超用来术中定位。环境的拥挤和设施的简陋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乡镇医院,不禁又使人感叹京城真是寸土寸金。但这里同三院的其他门诊科室一样门庭若市!

拥挤而繁忙背后,科室是怎样一种运转模式呢,我留心观察。三院的服务态度值得称道,三十多平方的走廊,每天要有500多病人等候就诊,加上陪人有700以上人流量,由于实行了预约服务(最长预约时间是6天),除急诊外每天病人量保持相对固定,每个病人预约的就诊时间是1小时。这样精细化的服务就避免了某个时间段病人过分集中的情况,所以即使空间有限也能做到细水长流,秩序井然,节省了病人的候诊时间,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三院汇集了很多知名超声专家,有些是大师级的人物,人才梯队组成非常合理。张武教授70多岁,是第一代超声人,他当年是从A超干起的,张老治学严谨,检查病人耐心细致,一视同仁,让人肃然起敬。王金锐教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是一位慈祥的长辈。教授们都很谦逊,敬业,带教意识都特别好,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即使很普通的病例也会让你受到启发,有所收获。传道,授业,解惑,在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下,超声科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他们基本功扎实,科研能力强,各自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已经成为超声界新的领军人物。科研,教学各有分担,责任明确,成果丰硕,平时的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我这次重点学习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超声检查,是他们依托于三院运动医学和骨科的雄厚实力,多年探索的成果。目前运用超声检查肌肉、肌腱、韧带、关节、骨骼的各种损害、炎症、肿瘤已成为三院的常规项目,诊断准确可靠,是科室的特色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每周一三五下午是肌肉骨骼超声专家门诊,二十多平方的检查室挤满了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加上在读研究生,还有临床规范化培训毕业生,共有二十多人。我们为了能坐的靠前,听的清楚一点,有时吃完午饭就呆在那里占位子。

也许背倚北医,又是多年的教学医院,深谙教与学相长的道理,医疗质量的稳定提高非一日之功,源于日常扎实工作的积累。超声科专门设一名副主任分管教学,每周一下午5点的科内学习,数年来风雨无阻,每次两小时左右。有时是疑难病例讨论,有时是文献回顾,有时是专题讲座,图文并茂,题材新颖,形式多样,教学秘书负责考勤,全科人员都参加,这已经从制度变成了习惯,大家各抒己见,非常踊跃,最后主任总结点评,我从中受益匪浅。

这里到处能弥漫着浓郁的学术气氛,从北医宿舍到三院,壁报栏里总是贴满了各种讲座和会议海报,从基础到临床,从国际性交流到研究生汇报答辩。如今学科越分越细,彼此之间又互相渗透融合,所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想了解相关专业的现状和进展,你就可以把周末安排满,也可去其他医院听讲座,心脏去安贞医院,穿刺介入治疗去301医院,新生儿颅脑去人民医院。有两次,下午听说安贞有先心讲座,我们几个下了班马上赶车,晚上听2个多小时的课,等八点多回宿舍,食堂已经关门,于是准备的麦片方便面派了用场。

一个月一晃而过,我们犹如吃高营养快餐,为了尽早消化吸收,白天在科里观摩,和同学们交流切磋,向老师们请教。晚上在宿舍从头学肌肉骨骼解剖,了解骨骼关节和软组织疾病的病理生理。短暂的一月,业务上提高是显著的。更重要的是我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对科室管理的思路,与老师们建立了友谊,为以后取经铺平了道路。这次我们八个学员有时间相互交流探讨,加深了科室之间的了解,还找到了不少合作的项目。真是一举多得,不虚此行。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