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病理常识 > 正文

为什么病理报告不能“立等可取”?

发布时间:2020-06-01    点击数:

从一块疾病组织到一张“玻璃片”要经历7道工序,整个病理技术环节从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到切片、烤片、染色,制作一张“玻璃片”至少要花2-3天,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任何一步出问题都会严重影响诊断质量。

首先,外科手术台切下的疾病组织——标本,需要根据组织大小在福尔马林等固定液里面浸泡4至48小时,有些较大的如乳腺标本,需要切开固定。如果固定不充分,细胞就会自溶,后边所有的步骤都会受影响,再优秀的病理医生也难以诊断。

接下来是取材、脱水和包埋,取材医生要熟练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肿瘤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技巧,切下其中最有诊断价值的几小块。取材完成后,将组织块放进标注唯一编号的“包埋盒”中,用脱水剂把组织里的水脱掉,并用石蜡取而代之,使组织块具有足够的硬度,以便后续切片。此过程耗时约24小时。

切片是整个制片过程中最考验技术的环节,需要训练有素、技术高超的技术员完成。石蜡切片的厚度一般在3至5微米之间,有些组织则需要切得更薄,技术员会将这些薄如蝉翼的“蜡片”巧妙地贴在玻璃片上,这就是“白片”。将“白片”置于烤箱中,根据后续技术需求,于特定温度烘烤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进行染色了。

最常用的染色手段是“HE染色”,技术员将组织中的蜡置换成水,再根据细胞中不同成分的特点,使用不同性质的着色剂将细胞染色,再用封固剂把载玻片和盖玻片封固,以便于病理医师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做出初步诊断。这个过程耗时约一天。

一块组织从手术室出来,经历了一道道繁琐的工序,才变成一张薄薄的切片,切片的质量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息息相关,而完成制片只是病理诊断的第一步。随后病理医师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疾病诊断,有时还要通过特殊染色技术显示细胞内外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细胞内特定抗原或抗体,甚至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诸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如果有相应的基因扩增或突变等异常,临床上可采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因此完成诊断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对于一些疑难的病例,需要病理亚专科医师进行会诊,才能得出最终的病理诊断结果。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