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特色 > 正文

房颤知多少

发布时间:2011-01-03    点击数: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是由于心房组织内异位起搏点异常快速放电以及电信号各方向传导不均衡造成。正常窦性心律时心跳在60-100次/分,频率规整,因此心房各部收缩协调一致;而房颤律时,心房收缩非常快速通常在300-600次/分,频率极不规整,造成心房各部收缩舒张极不协调,形成心房纤维性颤动。房颤时,心房的快速不规则心律传导到心室,会造成心室率快速不规则,所以房颤患者会感到心悸。心室快速不规则的收缩还会引起心室泵血功能的显著下降。心脏泵血减少,可以造成人体脑部及其他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因此患者会感到气短,眩晕,身体疲乏等症状,严重者会晕倒。心室率不快时,也有些病人没有症状,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

为什么房颤需要治疗?

许多房颤病人因症状明显而寻求治疗。然而,尽管没有症状,房颤也应该治疗,因为房颤会引起心力衰竭和中风。随着时间的发展,房颤可引起心功能下降,造成不可逆性心脏损伤,心力衰竭。这就是为什么为治疗的房颤病人的死亡危险比心脏正常的人高出两倍。

房颤病人还应该了解,心房纤颤时血液会淤积在心房内(特别是左心耳),形成血栓,如果部分血栓脱落,有可能引起中风,轻者致残,重者有生命危险。事实上,未经治疗的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增加5倍。

房颤很常见吗?

美国Mayo Clinic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美国超过5,000,000人患有房颤。在我国,研究表明有超过9,000,000人患有房颤。房颤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估计房颤病人在超过60岁的人群可达到4%,超过80岁的人群里可达到9%。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房颤?

房颤可以独立发生,但确实有一些危险因素可以增加房颤的形成。这些因素包括:

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糖尿病

甲状腺,肺部,或神经系统疾病

过多摄入咖啡因或酒精

治疗房颤的目标和策略

心房颤动的治疗涉及三大目标、两大策略。三大目标是:预防血栓栓塞、心室率降到正常和恢复窦性心律。治疗最理想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但这一目标最难实现。当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时控制心室率也是一种选择。因此当前有两种治疗策略可供选择:控制心室率策略和转复房颤节律策略。选择控制心室率策略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实现。转复房颤节律策略主要是通过:内科导管消融和外科微创消融。这两种治疗策略不是孤立的,因此在临床上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转复心律,而消融治疗前后也需通过药物控制心率。

具体选择那种策略患者可与专业的医生共同研究决定。但无论选择何种策略,都要明确药物抗凝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

具体治疗方法:

1、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可以预防引起中风的血栓形成,因此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抗凝药物包括:阿斯匹林和华发令。阿斯匹林抗凝效果不及华法令。不过应用华发林抗凝要求严格检测血药浓度,过低和过高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是否应用华发令抗凝,目前按照CHADS2卒中危险分层方案来评估,请咨询你的主管医生,以确定你的最佳抗凝方案。

2、抗心律失常药物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胺碘酮可以转复房颤患者心律但成功率较低。根据您的病情不同医生可能会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具体的用药措施请咨询您的主管医生。值得注意的是您要尽可能提供给医生详细的病史,以免药物副作用给您带来伤害。

3.导管消融

目前认为房颤的机制是某些因素导致心房病变使心房内产生快速异位起搏信号,而且电信号在病变的心房内各向传导速度不一造成折返。异位电信号最常起源于肺静脉,还有约10%源于肺静脉以外的其它部位。导管消融的主要目标是隔离肺静脉。医生由股静脉插入一条导管到心脏的右心房,在房间隔上打一小孔使导管进入左心房。然后采用热能使肺静脉与左房之间形成疤痕(消融线)。这些疤痕可以阻挡引起房颤的异常电信号的传播。内科治疗患者痛苦小,但是非直视下操作,消融线不完整,单次消融成功率低。通常需要多次消融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导管消融治疗费用6-8万,治疗期间需长时间暴露在放射线下,术中造影剂会对肾脏产生损伤,还有可能产生肺静脉狭窄和肺静脉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4.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消融

近年来,外科医生开展了一种微创外科治疗房颤的技术,也被称为Wolf Mini-Maze (Wolf微创迷宫),这种治疗方法也是针对肺静脉进行隔离。此手术是在每一侧胸壁作2个小孔和一个3-5厘米的小切口,外科医生通过这些小孔和切口进行手术,手术创伤小。外科手术在直视下完成,无需放射线,肺静脉隔离消融线精确完整,因此外科手术单次成功率远高于导管消融,达到90%。另外外科手术时间短,费用低5-6万元。还可同期切除左心耳,大大降低房颤患者中风风险。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