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脑血管病综合诊治
自脑血管病中心成立以来,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充分发挥我院技术优势,已可完成从动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到规范化卒中一、二级预防等有关脑血管病防治的各项技术操作。针对卒中高危人群,建立了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一条龙服务。目前,通过设立“卒中绿色通道”、“疑难病例会诊制度”、“卒中登记”等制度使广大患者受益。利用我院综合医院的优势,中心开展了多学科会诊制度及门诊,组织了多次跨学科疾病的会诊。
神经内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每年收治大量(>1000 人)的脑卒中病人,同时在门诊筛查大量的病人,并指导用药,是国内最早开展溶栓治疗的单位之一。
神经外科开展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不到 4 年的时间内, 从零开始,完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600 余例,使我院在卫健委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的单项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我院每月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数目有两次获得全国排名第一。同时, 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间接搭桥手术。并在国内积极推广脑卒中外科防治。神经外科几乎每月都有来自外省同行的 CEA 手术专项进修生,与此同时,中心副主任王涛教授指导外省几十家三甲医院开展了 CEA 手术,为我国 CEA 的普及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常规开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工作外,神经外科与心外科还合作完成了同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同期冠脉不停跳搭桥术,多学科合作成为我们中心的重要特色和亮点,在脑卒中筛查、药物干预、溶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已经走在国内前列。
介入血管外科全年开展 50 余例 CAS,脑血管造影近 100 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治疗 40 余例,急诊缺血机械取栓 20 例,颅内动脉支架20 余例。介入科与神经内外科有着良好的合作, 神经内外科专家及介入放射科专家、脑血管病超声专家等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发言,对普及脑卒中防治做出了大量工作。
2、 卒中电子随访系统的建立和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脑卒中管理项目的开展
我们创建的卒中电子随访系统已纳入了上千例患者,可系统地为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服务,特别是在医院医联体主管领导金昌晓书记、余力伟副院长以及孙永昌院长助理领导下, 2016 年启动了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卒中管理项目,汇聚我院神经内科、门诊部及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所强大的临床及科研力量,借助花园路街道行政管理力量和资源,由街道卫生总监陈慧荣召集全社区街道居委会负责人,开展基于社区人口的脑卒中慢病普查及终身健康管理模式探索,目前已筛查社区近20,000 人口,获得了第一手患病率数据,下一步将对筛查出的卒中人群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和复发危险分层评估和管理,充分发挥脑血管病中心多学科优势,为不同病因、不同分层的患者提供差异化的精准预防和治疗方案。随着对花园路社区全部 7 万余常驻人口筛查的完成,将建立完成该社区卒中人群全面、长期管理的队列,并分步再启动学院路(约 11 万人口)及其他社区队列建立,这一重要的基础工作将为脑血管病中心今后长期、持续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病源基础,同时,为我院辖区内的人民群众慢病防控管理提供优质的终身服务。
3、 脑血管病中心的学科建设
3.1 多学科协作, 以 MDT 模式推动临床和科研工作进展
神经外科在脑血管病中心的 MDT 模式推动下, 申报并开展院内重点课题“多学科协作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同期冠脉搭桥术围术期高危患者优化管理研究”。麻醉科以 MDT 模式,完成首发基金资助项目“不同麻醉方法对术后脑功能的影响“,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点项目“围术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防控”的研究,建立了术前筛查、风险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脑卒中急救流程和康复体系。
超声科在临床工作方面, 开展了头颈部活动(过伸过屈位)后椎动脉动态血流变化与眩晕项目检测(杨玉杰,谭石,崔立刚,王淑敏); 颅内动脉的超声造影评估willis 环血供代偿情况(李敬府,白智勇,谭石);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崔立刚,谭石)。 对“超声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已申报院内新技术,拟在临床开展开展。已派人员去外院学习“颈动脉剥脱术术中 TCD 及 TCCD 对血流及脱落栓子的检测” 技术,拟在我院开展项目。
3.2 承办杂志,加强专业领域交流——《中国脑卒中防治》杂志
自 2011 年 3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将其主办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杂志交由我院承办,进行政策宣传、 健康教育和学术交流。该杂志为季刊,至今已 坚持 7 年,为推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做出了的贡献。
3.3 搭建多种学术交流平台
3.2.1 北京大学卒中论坛
作为脑血管病中心核心组成部分的神经内科,每季度在国内召开一次“北京大学卒中论坛”,在国内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现在,卒中论坛已走过 10 年。10 年来,北京大学卒中论坛广邀数百位国内外知名的卒中专家,就卒中的现状与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论坛的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不仅深入到京城的各个医院,也通过网络直播影响到全国。
3.2.2 其他继续教育项目的举办
本中心还举办了国家级继教项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脑血管病新进展学习班及京津冀脑血管病论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动脉狭窄综合治疗全国培训班”等,内容包括神经内科筛查与诊断、 B 超诊断、影像学诊断、内科治疗、急诊溶栓、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等。
3.2.3 颈动脉狭窄手术演示同步实况转播
在由国家卫计委主办的“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我中心多名专家除受邀进行学术讲座和报告外,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还承担了大会唯一的颈动脉狭窄手术演示同步实况转播,神经外科王涛教授与于涛、张嘉主治医师首先演示了小切口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随后由介入血管外科李选教授以及栾景源主任医师演示了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引起全场巨大的反响。
3.3 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脑血管病领域国内外交流
脑血管病中心也积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2016 年我中心的客座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David Spence 教授两度来访,进行了临床疑难病例查房和研究生科研课题指导,中心内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肾内科等不同学科专家教授及学生均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在国内方面,脑血管病中心则与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研究团队、北京大学医学部郑乐民教授研究团队、以及中科院阎锡蕴院士研究团队等进行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科研合作与交流项目,从包括人才培养等多方位,大力促进脑血管病中心的学科发展和建设。
3.4 脑血管病中心学术交流会的召开
2018年1月23日,脑血管病中心成功举办了“院脑血管病中心”学术交流会,会议设有主会场、 青年医师分会场,来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血管外科、超声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康复科、心内科、心外科、肾内科、麻醉科、药剂科、检验科、病理科、流行病学中心、护理部及海淀院区的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及青年医师踊跃参会,介绍了各自近期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广泛和热烈的讨论。
3.5 脑血管疾病诊治中心研讨会及每周例会的召开
2018年3月, 在我院工作研讨会暨干部培训会上,脑血管病中心召开了多学科的研讨会。来自各个参与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及相关团队参会,就脑血管病中心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拟定下一步工作规划和发展方向。
自2018年3月起, 脑血管病中心每周召开例会, 就最新诊疗进展、 临床疑难及特殊病例,科研工作进展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讨论和学习。 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成员积极参会, 踊跃发言, 促进了临床的规范诊治、 多学科协作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3.6 卒中健康宣教活动剪影-- “卒中日”义诊
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病学专家代表发表一份宣言,呼吁设立“世界卒中日”并定为每年10月29日。自2011年起, 神经内科每年均举办不同主题的“卒中日”义诊,宣传卒中知识。脑血管病中心成立后,神经外科专家加入义诊的行列,为患者进行更全面的宣讲与服务。
总之,作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的落地机构,脑血管病中心组织各相关科室,在人才培养、急诊救治体系建设、病房卒中急性期疾病管理、 CEA及 CAS 手术例数、溶栓治疗的开展情况、康复治疗、多学科协作等多方面,均达到了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的标准。作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医院,我们将在国家卒中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