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区文化

院区文化

首页 / 院区文化 / 正文

“舒适的就医环境降低了我母亲对医治病情的恐惧,及时和上级医院会诊,并调整治疗方案……感谢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与北医三院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场地区的医疗水平,使机场地区的职工和家属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一封署名“王涛”的感谢信近日摆在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国际机场院区领导的案头。

这只是受惠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与北医三院成功合作的千百个患者个案之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国际机场院区自去年12月26日揭牌过去半年了,近日,记者实地体验挂牌后的变化。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医院的品牌化、专业化运营和集中管理,将此次合作打造成为国企医疗改革的一个范本、标杆,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同时,不断提升机场地区的医疗水平、应急保障能力和提升员工的职业发展水平,实现医院长远发展。”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雪松在合作挂牌时掷地有声。

医疗水平持续提升

“门诊量、手术量大幅增加,科室打造、医护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北医三院机场院区常务副院长曾赴云告诉记者。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和北医三院自院区挂牌以来持续融合推进发展。

“比原先的科室数量多了,专科实力也大幅提升了。”北医三院医务处副处长周庆涛说。在满足首都机场区域常见病、多发病及急诊急救服务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急救医学、运动医学、妇产科、普通外科及心血管内科等重点学科。

科室医疗水平和实力的提升,更有赖于医疗队伍的融合和医护人员之间相互的配合。

“采用北医三院和机场医院原有医疗队伍搭配成组,信息及时交流,人员相互融合,‘医师组’模式运行良好。”北医三院机场院区副院长高洪伟告诉记者,“医师组”是提升医疗水平、加强队伍融合的一个有益尝试。

在诊疗过程中,推行“医师组”模式,患者跟着大夫走。救治难度大的患者及时转到北医三院本院救治,王涛的母亲就是转院治疗的受益患者之一。

为了更好地优化医疗资源,北医三院本院和机场院区在用血流程、远程病理会诊、危重患者转院流程方面进一步明晰和完善。

“现在骨科手术量甚至超过过去一年的总量。”北医三院机场院区综合外科一病房住院医师武文杰告诉记者。无论是口碑效应,还是实际医疗效果,北医三院都给机场院区带来了实际的患者增量。

以“小综合,大专科”模式设置学科,以慢性病管理为主,将代谢类、心脑血管疾病等作为重要抓手,将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应急救护保障体系,提升首都机场应急救护水平。

职业发展更宽更专

“尊重个人选择,330人来到机场院区,204人留下。”曾赴云说。集团公司与北医三院在战略合作上高度契合,在合作发展上互有所需,互有优势,在员工的去留上也实现了平稳过渡。

“学习的氛围更浓了。”武文杰说,不但手术量多了,学习的强度也增加了,临床教学,甚至国外教授讲课,每周至少接受一次学习或者培训。

“北医三院和机场院区无论在硬件,还是在人文关怀方面都有很大的互补空间。”印钰除任北医三院机场院区院长助理外,还是号称运动医学科“印大师”的骨干专家。

“‘印大师’有耐心,很和善。”武文杰说,他不厌其烦地讲述手术的细节和关键。

“人员融合快,心劲更足了。”高洪伟说,为了大家更好地发展,医护人员也可以到北医三院“转科”,大家职业发展的路子更宽了。

持续推进“双提升”,不断丰富“双提升”内涵,挂牌以来的成果逐渐显现。此次改革在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基础上,医疗服务水平也获得了老百姓的普遍好评。

未来,双方将不断探索有效模式,更好地支持首都机场地区应急救援水平提升,确保通过本次改革创新性、开创性做好航空救援保障工作,主动作为,打造一流的空港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一流的社区医疗服务,提供一流的医疗保障,积极满足社会、社区、广大员工三个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助力打造世界一流机场管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