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七月的日子,我们又迎来一年一度难舍的毕业季。京城岁月,那些我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北医三院访学的时光总是温馨而美好。这是一趟刻骨铭心的访学之旅,圆梦之旅,希望之旅。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访学期间,能与北医三院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十个月的相处学习是我此生莫大的荣幸。在这里,每位老师都是知识点,汇聚成篇章,成就一部厚重的医学之书。这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站点,是人生的加油站,点滴间都是专业技术的无穷力量。知识点的涵养将催生出我的自信、坚毅和果敢,脊柱骨科的浩瀚知识海洋将给予我叩问灵魂的攀登路径。还记得,多少次京城桌面上的把酒言欢,来自五湖四海的访学及进修的兄弟们依然保持学生那份纯真,彼此倾心交流,凝结了团结友爱、互学互助的兄弟情义,搭建起天南海北的人生友谊。也因为新冠疫情,这次访学经历别具一格,终身难忘,一张张口罩让你我皆朦胧,唯一记住了彼此眼里流露出的真诚。
京城岁月之“梦圆北大”
7月6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访问学者(2020级秋季班)结业表彰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教学楼209报告厅隆重举行。我有幸荣获“2021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国内访问学者”荣誉称号。此次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访问学者共有120人,我是其中14位获此殊荣的学员之一。
2020年1月,当我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2020年度国内访问学者的录取通知书后,内心特别激动,兴奋异常,因为能就读北京大学曾经是我高中时候的一个梦想。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的高三日记本《绿色小屋》里,曾写下“我要考上北京大学”这么一句豪言壮语。二十年前的七月,我参加完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就情不自禁地填报了“北京大学”,遗憾的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此梦想一直未能夙愿。二十年后的今天,不经意地,我终于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此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北医人,阴差阳错间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我想这是人生给予我的一次莫大恩赐。因此,我始终相信奇妙的缘分,相信人生的宿命。然而,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来是2020年3月份开学的,却一直推迟到9月份。临行之前,郑州市卫健委专门召开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访问学者动员大会,我很受鼓舞,并暗自努力,争取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以优异成绩不悔于这次访学之旅,不悔于这次造梦的机会。我牢记郑州市骨科医院各级领导和脊柱骨科Ⅱ科室主任潘玉林的谆谆教诲,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也就在7月6日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访问学者结业表彰会上,我的访学努力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导师的认可,获颁了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统一印制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证书》。在表彰会上,我作为优秀学员代表之一,作了《京城岁月——那些在北医三院访学的日子》的成果分享和经验交流。我从课程学习、临床诊疗、病例追踪、人文关怀、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回顾了我十月的访学历程,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访学经验和体会。正如北医三院骨科科训“厚德仁术,求是拓新”是三院骨科人真实的写照,我深深被北医三院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先进创新的诊治理念所折服,特别是我的导师北医三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危石教授的博学睿智让我深受感染。通过这段时期的集中培训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科研工作开展的认识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为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打好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此次访学,让我觉得最难忘的一件事情是,受疫情影响吧,这次访学所遇见的各位老师,各位医护同事,以及一块来访学及进修学习的兄弟们各个都佩戴着口罩,虽然日常大家相处共事,但有些根本没见过他本人的真面目。但我确信,我所见的口罩上的每一双眼睛都是真诚的,和善的。
京城岁月之“线上课堂”
9月16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报到后,我们事先没有进行比较期待的开学典礼。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部署,我们首先在北大医学部进行公共理论课学习。因受疫情影响,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访学之旅,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首次相见是在腾讯视频会议上,并一块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线上课堂学习。非常难忘那段异常特殊的两周学习时间,我们所有学员都蜗居在京城各自的住处参加我们别开生面的《公共理论课》线上课堂学习。课程内容设置全面,内容丰富,有临床、公卫及科研等方面的知识,更为让人感动的是,能亲耳聆听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的精彩学术讲座,荣幸之至,受益匪浅。
也是因为受疫情影响,我们访学的开班仪式推迟到2020年09月29日举行,至此,同学们才有了第一次面对面见面的机会。我清晰地记得,在开班仪式上,北大医学部的段丽萍副主任为我们作了唯一一场线下课堂学术讲座——《关爱肠道 呵护健康》。国庆节过后,我便开始进入北医三院骨科临床科室进行学习培训。
京城岁月之“我的一周”
现在回想起来,在北医三院的临床学习培训总体感觉是繁忙而艰辛的,管中窥豹,许许多多重复的“我的一周”的学习工作情况,构成了我在北医三院骨科八个月临床的难忘岁月时光。我导师李危石教授是在北医三院脊柱外科腰椎组,因此,国庆节过后,我首先去了腰椎组报到。每到月初入科后,科室主治医师都会对本月科室访学及进修人员作一个简单的业务培训,熟悉科室工作流程。因为周一早八点是骨科专业组例行召开办公会的时间,因此,周一早上的科室交班往往是在八点半左右。科室早交班完后,主治医师和住院总医师带领大家查房,处理医嘱。往往在查完房后,我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医嘱,因为在上午九点半时,在骨科的13层示教室会有每周一上午固定的学术讲座。学术讲座都是按提前安排的课表进行的。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到各专业组大师们对骨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是我们访学及进修人员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的理想课堂。到了上午十时,开始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和术后典型病例点评环节。这时候,我们往往会见识到各种预术或已术的疑难复杂病例,所有专家在这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纯学术讨论,且提出的问题都比较尖锐,是我们拓展临床视野,开拓专业知识境界的理想途径。每周一下午一点,颅椎组组长王圣林主任会通过腾讯视频会议的形式专门主持一场有关寰枢椎的线上文献精读课堂,他为我们访学及其他进修人员搭建了一个寰枢椎学习的优良网络平台,每次我都会默默地加入学习。到了周一晚上六点,又是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讲座盛宴,大师们会通过两个小时的时间倾情讲授三院骨科的学术前沿和科研成果,会场往往座无虚席。当然,在不同的专业组,周一也会收治一些预术的病人,因此,周一一天往往会忙得不亦乐乎。
每周二也往往是比较忙碌的一天。上午在专业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科室大查房,我的任务是对所管病人进行详细的病情汇报,并接受上级医师的悉心指导,提升诊治水平。随后是会议室专业组查房,讨论病例,制定术式。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独到的学术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导师李危石对脊柱矢状位平衡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非常透彻,很受启发,让我思路特别开阔,使自己对脊柱矢状位平衡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把握,受益匪浅。五月份我在北医三院脊柱组,周二这一天我往往会办理四个出院病号,再收治四个预术病号,并备术周三的四个病号,因此这一天是比较劳累的,但总体感觉充实而美好。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我在北医三院骨科临床八个月的工作量情况。在腰椎组四个月,管理4至6张床位,共收治约60余例病人;在颅椎组一个月,管理5张床位,共收治15例病人;在颈椎组一个月,管理4张床位,共收治24例病人;在北方院区骨六病房一个月,管理4张床位,共收治16例病人;在脊柱组一个月,管理4至7张床位,共收治32例病人。八月时间合计收治管理了147例病人。如今回想起来,非常怀念每个月在一起一块共事的兄弟们。周三至周五,甚至周六、周日是手术时间。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时刻。在腰椎组,与顶尖大师、导师李危石搭台手术,心情是异常激动、兴奋和幸福的;与孙垂国老师搭台的胸椎管狭窄手术,术中往往惊心动魄,惊险刺激,深深为垂国老师的神奇妙手折服,叹为观止。在颅椎组,能与世界顶尖的寰枢椎专家王超教授搭台手术是非常荣幸的事,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是我辈学习的楷模,其对寰枢椎知识的详细讲解和点拨,往往会使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在颈椎组,我有幸见识了孙宇主任团队做的世界首例颈椎人工椎板手术,孙宇主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我辈学习的榜样,他实施的颈椎侧弯矫形术代表着国内颈椎病治疗的先进水平;非常难以忘记与潘胜发老师搭台的保留颈椎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钛缆固定术和颈后路升顶术,全新的治疗理念,使我对颈后路技术的术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北方院区,与曾岩、姜帅老师搭台椎间孔镜手术,这段学习经历让我对微创孔镜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脊柱组,与姜亮老师搭台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让我有幸第一次亲眼见识了这项颈椎技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到下午工作结束后我便会去北大医学部操场锻炼身体。当然,考虑到我们访学及进修人员工作的辛苦与不易,每月科室主治医师均会特别用心地安排至少一次的科室小聚会,大家把盏言欢,这是来自天南海北兄弟们倾心交流的窗口,可借此机会联络友谊,加深彼此间的感情。京城北京,多姿多彩,充满魅力,一座厚重悠久的文化古城,一个朝气蓬勃的国际都会,传统与现代并存,是中华大地上最令人向往的一个地方。因此,每到周末时光,我便会约几位好朋友游逛京城,感受厚重京城文化底蕴,陶冶情操。访学期间,也是受疫情影响,线下学术会议少之又少。但我还是非常有幸地参加了北医三院举办的三次学术会议:北医三院脊柱微创沙龙、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第二届脊柱退变学组学术会议及第三届北医三院脊柱论坛。
京城岁月之“科研成果”
我导师李危石教授是北医三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他率先提出了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特点,制定了脊柱序列重建标准,并做了大量相关学术研究,发表多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而退变性腰椎侧凸是腰椎退变疾病中的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类型,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进展尚未见有报道。基于此研究背景,我首先与导师确定了研究课题——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相关性研究进展,并准备撰写一篇综述论文。
鉴于自身的研究课题,结合目前导师的研究现状,在访学期间,我阅读了由法国学者Pierre Roussouly等著作、国内我导师李危石教授等主译的《脊柱矢状位平衡——从生理到病理:治疗策略的关键》一书,并将此书作为访学期间的床头书。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脊柱矢状位平衡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容丰富,颇值得一读。根据研究课题,通过近八个月的查找文献、阅读文献、整理文献,我最终写成了一篇7千余字的论文综述——《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相关性临床进展》,并往国家医学学术核心期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投了稿,目前论文已进入终审阶段。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五篇医学论著,均已往国家核心期刊杂志投稿,两篇论著已被期刊录用,其余三篇仍在审稿中。
京城岁月之“景区参访”
访学期间,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校教育处非常贴心地组织我们国内访问学者两次北京景区参访活动, 丰富了我访学期间的业余生活。一次是去年11月11日参访故宫博物院,那时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趁此次活动能参访百年一遇的丹宸永固纪念展荣幸之至。另一次是今年4月28日参访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了“不忘初心跟党走,以史鉴今念党恩”主题教育活动暨师生大步走活动,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我,参加此活动,不忘国耻,牢记使命,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京城岁月之“我的写作”
从小我便爱好文学,对文字特别敏感,十年前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便以每年撰写一本书的目标,一直坚持至今。宋朝天衣义怀禅师曾经说过一句话:雁过留影,水过留迹;雁不留影,水不留迹。我非常珍惜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三院十月访学的每一个日子,因此,我把每天的工作、生活点滴付诸笔端,以日记形式记录,并成书成册,以此深深铭刻我的这段十分宝贵的人生旅途经历,目前《京城岁月——那些在北医三院访学的日子》日记已写就17万余字,预估将会有20万字。我也非常感慨厚重的京城文化,并以诗性语言呈现,从访学到现在已经写有80余篇有关这次访学的诗歌,1.8万字,预计将写成一本有100篇诗歌的《北京梦华》诗歌集,所有诗歌均可在我的文学微信公众号“佳若维熙书斋”阅读。访学期间,我也利用闲暇时间在个人的医学微信公众号“兵脊”撰写医学稿件,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最难忘舍子弃家的求学从容,始终为人生至境的美好理想苦苦追寻。难忘京城,难忘北医,难忘师恩,难忘情义。在茫茫人海里相知即是缘,相聚即是份,所遇皆是千年修福,愿你我皆有福报,生活幸福,工作顺利,家庭和谐,人生光彩。
多年以后,当重新翻阅曾写就的日记本,默然品读曾铸就的访学诗行,我依然会感动于这趟访学之旅,我仍会为那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三院访学的日子而深深感慨、怀念、骄傲和自豪。那些岁月,以访学之名靠近理想高地,惜时光阴以偿夙愿,以谦卑敬仰医学圣洁,邂逅人生旅途的精彩光点,那记载的点滴依然会栩栩如生,是茶余饭后的交谈里无尽的人生财富,不悔的宿命追求。
《京城岁月》
而后 我悄悄离开了京城
只把投照过的身影和行走过的脚步留下
把观世界的眼连同形体带走
如沉静的夜晚 波澜不惊
这正如我悄悄地来
接纳 融入 沉淀 书写
像一位慎独沉默者 历经京城岁月
撷我所需
珍惜过拥有 正如珍惜生命
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叙说成往事书
把每一个微小事件数落成流水
我标立生命旅途中的猝然相遇
并册立因缘际会的时光图本
我愿每一片相处时光都是生命的珍贵至重
所有故事皆是既定渊薮
是快乐旅程为之缤纷呈现的宿命之花
我框限了一段时空
京城十月已潜移默化思想的棱角
既为学术亦为人文
高深殿堂里有我深究的探密
那为之碰撞的学术争论理清疑惑
在敲开疾病谱的疑难杂症里
坚定从容与执着
大师的醍醐灌顶敬畏漫长的求索路
而后 我为之奔赴的理想戛然而止
在炎炎初夏日烙印上完美的句点
我满腹经纶 又将开启人生路上的经纬
只是在往事书的留恋里
我真诚的朋友
我悉心着墨下的字句段落篇章包含有你
定然会是我亘久的
珍藏
非常感谢北大医学部给我圆梦的机会,感谢北医三院给我学习的平台,同时也非常感谢郑州市卫健委领导的亲切关怀,感谢郑州市骨科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我的老婆、孩子和家人的理解。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也将激励我在以后的临床工作和学习当中不忘医学初衷,继续努力,把自己所学用到为广大患者的服务当中去。难忘这次京城访学之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希望自己凭己所能,努力去做一名好医生,一名合格的脊柱外科医生,为更多的临床患者服务,另外,在科研工作上,我也希望自己将来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