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新闻 > 正文

【杏林春暖,薪火相传】高研班学习心得体会第二期:刘夏君

发布时间:2022-04-18    点击数:

北医三院骨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学术地位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入选教育部“脊柱疑难重症治疗与研究创新团队”、承建“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科STEM排名和复旦排名稳居全国前三。北医三院骨科在过去30余年中累计培训进修医师近2500名,其中近600位已成为全国各地的科室主任、院长、医学院校长。为适应新时期高水平的骨科继续教育需求,北医三院于2020年在国内率先启动“高级研修学者“项目,对脊柱、关节、创伤专业学员采用“一对一导师负责制”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全方面培训,以期培养在全国范围内更多学科骨干和后备人才,为中国的骨科事业做出更大贡献。2021年4月,经过严格选拔,来自全国的6位优秀青年学者成功入选第二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高级研修班。如今,经过1年的临床培训与科研学习,他们即将完成学业、奔赴各自岗位,开启新的职业历程。北医三院骨科全体同仁向在过去的一年中暂别亲人、克服思乡之情及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始终坚守岗位、不忘初心的各位优秀青年学者致以敬意!作为北医三院骨科传人,殷切希望各位优秀青年学者能秉承“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精神,悬壶济世、造福家乡人民!

转眼间又是春花烂漫时,一年的北医三院的进修学习即将结束,一年前经过前期的面试,我有幸来到了每一位脊柱外科医师心中的圣殿——北医三院,参加为期一年的骨科高级研修班。师从脊柱肿瘤大师韦峰教授,学习脊柱肿瘤及脊柱退行性病变。高级研修班采取的是导师制的教学方式,这给了我近距离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回想一年的学习历程,感触良多也受益匪浅。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老师教给我的点点滴滴,谈谈自己的进修体会。

道为何物?道是思想,道是境界。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我认识到三院所传之道,是成为良医之道,是如何成为良医的准则。

以前对这句话的理解始终感觉虚无缥缈。在北医三院一年的学习,让我深刻领会了这句话的内涵。学习期间曾管理过一个让我影响深刻的患者,也是通过对这个病人的管理深刻体会到仁心仁术的内在含义。三十多岁的青年人,骨瘦嶙峋,艰难地喘着气,每每说话都要蹲在我的面前,躺平对他来说是痛苦的,只能侧卧一边。这个不幸的患者十几年间接受了数次手术,肿瘤总是不断复发,跑了不少大型医院,仍无济于事,一年前脊柱肿瘤再次复发且迅速生长,占据了左侧三分之二的胸腔,压迫了肺动脉,包裹主动脉,导致肺动脉高压。已没有医院愿意再为其手术治疗,只能采取放疗、免疫治疗等保守治疗,肿瘤非但没有减小,反而持续增大,症状越来越重,患者身体每况愈下,预期寿命屈指可数,但简单地行肿瘤分块切除,很快就会复发出现症状。患者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韦峰教授,接诊患者后,认真评估患者后,韦教授邀请相关科室专家一同评估患者,评估围术期风险。与患者及家属充分讲解病情,详细的治疗方案及存在的难点及风险,在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和对风险的充分认识后,决定为患者行手术整块切除肿瘤,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复发。由于多次手术且肿瘤巨大,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为此韦教授联合北医三院多个学科,术前积极调整患者状态,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仔细规划手术,与多个科室协作,反复规划手术方式、设计手术步骤及分配每个团队完成的任务,分析手术难点及风险,做好相关预案,规划术后治疗方案及术后康复措施。在一切准备妥当后,手术历时24小时,最终完整切除肿瘤。患者术后胸闷、气短的症状显著改善。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患者,让我深刻体会到:仁心仁术是用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勇做生命的最后守护者,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仁心仁术是胸怀开阔、海纳百川,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取得最大化地良好疗效;仁心仁术是耐心地沟通,去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书立对医师的信心,才能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杏林春暖,薪火相传】高研班学习心得体会第二期:刘夏君

科学严谨是临床工作的基石,每周的大查房,都是让我们这些进修医师最为紧张的时刻。初来三院的我,心想汇报病历有什么可担忧的。第一次大查房,被教授问及患者病情中许多细节,自己竟然不知,深深地惭愧感,也让我意识自己既往的认知是如此漏洞百出。很多看似细小的问题,往往能够决定治疗策略,忽视它们是会带来惨痛的结果。正是通过每一次大查房,韦教授在有意识地锻炼每一位进修医师科学严谨的诊疗思路。韦教授对规范化的要求始终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无论是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到诊断书写,诊疗方案的制定,这个过程中也让自己发现了许多知识和观点上的似是而非。

始终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认真规划每一台手术,无论手术大小,韦教授的每一台手术都有详细的规划,小到置钉的位置角度、超声骨刀的方向,大到肿瘤切除的策略,手术的难点,术前准备,术后康复都有详细的计划,每次手术前通过PPT发给每一位手术参与者,通过这种方式,使我更加深入的地学习手术,从主刀的角度去学习手术。

及时复盘,总结经验与教训是不断成长的动力,韦教授总结自己每一例患者,在遇到同样情况的患者时,总能准确的提到既往的病例与经验,每一次对自己手术的复盘,也是一次认真归纳提高过程。

【杏林春暖,薪火相传】高研班学习心得体会第二期:刘夏君

学习期间参加韦教授团队的课题讨论、晨读,使我意识到文献阅读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临床中遇到问题,通过文献阅读,了解目前解决问的办法和存在的难点与不确定性,针对难点与不确定性,提出科研思路,再用科研去解决难点与不确定性,形成自己的经验,通过论文及学术交流,表达出自己的经验,同时也在吸收他人的经验,通过这些逐渐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由于高研班采取导师制的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使得学习更具针对性及系统性,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学习,专注于某一领域,就会主动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及文献,补足理论短板,同时由于北医三院巨大的病源量,更加容易理论结合实际,认识也更加深刻。一年的时间跟随导师团队,更易于融入团队,临床参与度高,病人管理更加连续,沉浸式地参与患者诊疗。涵盖了整个诊疗过程:如何科学建立诊疗思路、鉴别诊断、诊疗方案制定,手术方案、围术期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等。

手术参与度高,经过三、四个月作为二助学习手术后,就可作为一助,协助导师完成手术,在术中手把手指导手术并传授规范化的手术操作。不但学习了手术各项核心技术,如椎弓根螺钉置入、神经减压、肿瘤切除等,更有机会针对具体情况学习导师的手术的技巧与诀窍,如何处理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受益匪浅。一年来仅参与脊柱肿瘤手术120余台,其中全椎切除术近40台,其中手术时长超过20小时手术4台,其他脊柱退变手更是不胜枚举,几乎涵盖了颈、胸、腰椎各种病变。既见识了经典手术的行云流水,也见识了疑难手术的波诡云谲,更加亲身体会到危重手术中的险象环生和术中从至暗时刻走向光明时的心潮澎湃。

丰富多彩的专业讲座也充实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每周一次的针对进修医师的专业讲课,内容系统而详实,涵盖了脊柱外科的方方面面,有经典的理论基础,最前沿的进展以及每位教授”压箱底”的绝活,全部倾囊相授。针对高研班每月还有小班授课,另辟蹊径地请三院系统的专家教授,讲授医院管理、科研设计,课题申报、论文书写等内容,极大的开拓了每位学员的视野。日常查房和专业组大查房,都是一次次结合临床实际的教学授课,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方式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培养我们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

【杏林春暖,薪火相传】高研班学习心得体会第二期:刘夏君

高研班一个独到之处是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入学不久就跟导师确定研究方向,开始查阅文献,制定科研内容和方法,准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多名资深教授组成评委进行评审,给予指导。通过后就开始实施课题,收集数据、测量,使用各种量表做评估,学习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随后进行中期报告,再次经过多名资深教授的评审,根据修改意见,丰富完善试验结果,开始撰写SCI英文文章,从最开始一个小时写不了5行,到最后能完成整篇的英文文章,一点一滴中逐渐成长。导师定期组织课题汇报会,指导我课题开展,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督促我完成课题。导师团队中的胡攀攀老师则耐心地无私地帮助和指导我解决各种科研问题以及论文修改,深深地为他们文献阅读之广泛,科研思维之严谨,英文书写之流畅所折服,热心的翟书珩博士和王龙杰博士后帮助我这个科研小白从科研的最基础做起,包括数据收集、如何查找病例内容、随访等,无时无刻不被这些青年才俊的热情及优秀鼓舞。整个科研培训中我不是一个人瞎忙活,整个过程都得到了团队的指导与帮助,最终让我在结业前完成了一篇SCI英文文章。

一年时间飞逝而过,临别将近,心中还有千言万语来不及倾诉,心中仍有着万般眷恋与不舍,唯有表达在这一声声的感恩中。感谢北医三院骨科为我提供了一个继续学习的平台;感谢一年来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无私地传授我知识;感谢脊柱组吴奉梁老师、周华老师、党礌老师、胡攀攀老师,刘啸老师,任趁梅老师、翟书珩博士和王龙杰博士后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更要感谢韦峰老师的言传身教,悉心教诲,手把手指导手术,传授手术技巧。让我融入他的团队,始终有团队的呵护,和团队一起成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北医三院是我工作中的明灯,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前行的方向。回到自己单位后,定当努力用北医三院所学造福当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以此报答北医三院的桃李之恩。

【杏林春暖,薪火相传】高研班学习心得体会第二期:刘夏君刘夏君,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医学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事脊柱外科专业15年,2021-2022年参加北医三院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1年,师从著名脊柱肿瘤专家韦峰教授。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